更多>>
首页 > 海岛政务 > 海岛要闻

珊瑚白化,更应关注“警报”之后

作者: 王自堃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0-09-07 打印本页

一提到珊瑚,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越发频繁的珊瑚白化现象正在使这幅画卷“失色”。

今年3月,澳大利亚大堡礁海域发生了近5年内的第3次珊瑚白化现象,1/4的珊瑚礁受到影响,为有记录以来最广泛的珊瑚白化。而近两个月来,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及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多家研究单位在监测南海珊瑚礁时,发现海南、广西多处海域也出现了珊瑚白化现象。

众所周知,珊瑚的颜色主要来自与其共生的虫黄藻。一旦海水温度升高,共生藻就会从珊瑚中释放出来。失去藻类后,珊瑚礁开始白化,甚至死亡。

多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科学家关注着珊瑚礁白化问题,也曾尝试用各种办法降低水温。比如使用可降解的太阳能板,来为珊瑚礁“遮荫”。人们还求助于“天眼”的力量,借助卫星遥感数据,预测哪些海域存在高温风险,从而及时拉响“白色警报”。

然而,即便警报已经拉响,却没能止住珊瑚礁白化的脚步。有统计显示,自1985~2020年间,珊瑚白化的频率从每27年一次提高到了每4年一次。

今年,高温再次对珊瑚礁“下了黑手”。国外曾有研究称,珊瑚如能“熬过”白化,会变得更为坚韧,能更好地抵御环境压力。珊瑚白化自然不是好事,但如果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能抓住这一研究契机,获得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其发生的机制,或许能“变坏事为好事”,在下次拉响珊瑚“白色警报”前,找到缓解白化的方法。

说到底,最该拉响警报的,还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能减少过度捕捞和污染,任由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包括珊瑚礁在内的所有生态系统,以及人类自身,迟早都会面临灭顶之灾。到了那时,还有谁能为人类拉响最后的警报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