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科普 > 人文地理

孤独的台站 执着的坚守

——记东海区大戢山海洋环境监测站
作者: 记者刘川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9-03-27 打印本页

  35日,又是大戢山海洋环境监测站监测员夏海清上岛监测值班的日子。

  午后12点半,夏海清离开位于上海的家奔赴港口,1点半,他和同事林忠欢准时在浦东新区的芦潮港登上租好的渔船。小船颠簸两个小时后,夏海清和林忠欢抵达了大戢山岛。

  “1999年,我从滩浒岛调到大戢山岛,在这里工作20年了。”夏海清说。


大戢山海洋环境监测站海边观测点

  自从1977年在大戢山岛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点以来,已有40多名监测员曾在这里值守。这个陆域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的无居民海岛,在地图上难以寻找它的踪迹,它却见证了一代代基层海洋监测人员的执着坚守。

  站好观测岗经受住考验

  “大戢山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台风过境时,我们及时发出预警,可以为沿岸居民争取1个小时的撤离时间。”夏海清说。

  2018年,台风“玛莉亚”“安比”“云雀”“温比亚”接踵而来……刷新了1951年以来同期登陆华东地区台风最多的纪录。

  值守大戢山岛的海洋环境监测员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坐落在上海金山区的大戢山海洋环境监测站留存的2018年大戢山岛应急观测数据单,详细地记录了2018年影响大戢山岛及周边的8次台风登陆情况。

  2018年,大戢山监测站在台风来袭前共启动了8次海浪应急加密观测,上报事前观测系统检查整改情况、事中测点现场影响照片、事后站点设备损坏灾情调查等16份报告。

  其中台风“云雀”在距离大戢山站点约80公里的上海市金山区登陆,登陆时风力8级。“当时,大戢山监测站启动了24小时人工值守应急观测,每天7时到18时,每小时人工加密观测一次海浪,监测员高强度工作了3天,直到台风退去。”站长陆士良说。

  “云雀”不是夏海清经历的强度最高的台风,他说:“大戢山监测站曾经遇到超强台风,站里的百叶箱被吹倒,同事摔了一跤,被风吹出去七八米远,到海浪观测点观测波浪,3个人用绳子绑在一起爬过去。”

  “海洋环境观测关系到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海洋环境观测是我们的使命。”夏海清说。

  基础设施和设备不断升级

  上岛第二天,夏海清便开始了一天的日常观测。从8时到18时,夏海清和同事每天4次到岛上3个不同的海边监测点开展气象、海浪、海水温盐、潮汐等观测,并将数据一一记录。“每到一个地方,耗时大约半个小时。”夏海清说。

  小岛东部海浪观测点附近,一间黑顶白墙的平房是监测站去年刚建成的观测房。“这是为安装地波雷达设备建造的雷达站房,今年上半年,房内就要配置最先进的海洋地波雷达了。”夏海清欣喜地说。

  海洋环境监测用高频地波雷达可以连续获取数万平方公里海面的海洋状态参数,这是目前被国际海洋界普遍接受的、能有效探测流场的重要海流观测设备,其探测水平是其他探测手段无法比拟的。

  据陆士良介绍,大戢山测点即将安装的高频地波雷达可实时提供区域海域内风场、浪场、流场等重要海况信息,实现对海洋环境大范围、高精度和全天候的实时监测,能直接为气象预报、防灾减灾、航运、渔业、污染监测、资源开发、海上救援、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研究等服务。

  由于大戢山岛地理位置特殊,高频地波雷达安装后可直接为上海的洋山深水港服务,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长江口悬浮泥沙运移路径、洋山港围填海泥沙淤积、扩散、海事搜救等提供研判依据。

  在房屋的不远处,16块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已安装完成,可以为地波雷达设备正常运行提供充足的备用电源。

  2011年,在台站升级改造中,大戢山岛监测点办公居住用房由平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一层是实验室,二层用于居住。今年,小楼一层的实验室也进行了扩建。

  实验室内增加了用于放置采样样品的置物架和检测、分析样品数据的操作台。“以前我们基层台站没有检测、分析样品的能力,近几年台站在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实验室改造是其中的一部分。”陆士良说。

  孤独的台站紧张的工作

  上岛前,夏海清和林忠欢购买了蔬菜,带到岛上。“我们每次值班半个月时间,岛上没有蔬菜,我们要自带够吃半个月的蔬菜上岛。”夏海清说。

  这次上岛,夏海清依然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用电脑上网是他在岛上闲暇时的主要娱乐活动。“现在还有卫星电视可以看。”夏海清说。

  8年前,站里电视经常出故障,机顶盒每使用二三个月就自动被屏蔽掉,收音机成了他们在岛上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通道。

  现在岛上已经可以使用无线网络,“只是网络有些慢,有时候陆地上发了一条微信,几十分钟后,才能收到。”夏海清说,但是已经能够方便地获取外界信息了。

  “打电话信号挺好。”夏海清对于现在的工作环境已经非常满意。曾几何时,在手机还没普及的时候,夏海清和王仁良就靠给家里写信,解思念亲人之苦。那时候,他们数着手指头计算船只来送信的日子,收到远方的来信是他们最高兴的事情。

  平时小岛上,除了海洋监测站的两个观测员,便是海事局在岛上看守灯塔的人,岛上人员常年保持在6个人左右。人员稀少,孤独难以避免。

  在陆士良看来,小岛台站的生活与陆地台站相比更加艰辛。目前,大戢山海洋站与金山海洋环境监测站合署办公,在编人员14人,编外1人,大家都要轮流上岛值班。除大戢山岛监测点外,还有滩浒岛监测点,同样在海岛上。

  “我们每次会派两个人上一个岛值班,基本是半个月轮换一次,岸站本部还有好多工作,如水质监测、样品检测分析、数据报告整理等,水质监测还需要出海采样,感觉人手很紧张。”陆士良说。

  312日,大戢山监测站接到上级通知,要派5名人员执行出海任务,夏海清被临时抽调出海。313日上午,夏海清坐上了下岛的渔船。如果没有突发任务,从岛上回到上海后,还要紧接着去岸站本部工作。

  “我们站现在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53岁。我今年46岁,是站里在编人员中最年轻的。我们很欢迎年轻力量加入进来。”陆士良感慨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