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政务 > 海岛要闻

核心在“湾” 依“海”而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作者: 记者赵婧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9-02-26 打印本页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国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辐射面最广的大湾区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粤港澳三地政府如何解读《纲要》,广东自然资源部门计划如何发展湾区经济?专家学者又是如何评价《纲要》对海洋经济的布局?


  把握重大机遇全力推进湾区建设

  标志性项目纷纷落地、合作发展平台逐步建立、创新政策扎实推进……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便利港澳居民前往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促进了人口、物品、资金等便捷有序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港珠澳大桥开通、广深港高铁运营,大大缩短了港澳与内地的时空距离。

  今年2月18日,《纲要》发布。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香港联合举办宣讲会。

  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谈及香港为什么要参与大湾区的发展。多年来,香港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结合“一国两制”和作为国际城市的优势,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可是随着全球和周边经济体的竞争加剧,香港传统产业的优势正在缩小,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香港所面对的挑战更是严峻,香港必须力求创新,发展高增值和多元化的产业,为香港的经济注入新的动力。林郑月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7000万人口、经济总量达1.5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香港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香港必须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大湾区发展,为自身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致辞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三地共同的重大机遇。广东将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主动与港澳共同做好谋划落实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深度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致辞时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澳门特别行政区正积极部署、加快对接和布局,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发扬澳门同胞爱国爱澳的情怀,全力参与大湾区建设。

  依托海洋属性构建海洋经济圈

  粤港澳大湾区陆域面积约5.47万平方千米,海域2.01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479.9千米,海岛850个。广东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海湾优良、滩涂广布、岛礁众多,有优良深水港湾200多个,优质滨海沙滩超过170处,其中又以珠江口、大亚湾、广海湾等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最具活力。

  广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报告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胡春华表示,广东要深化粤港澳合作,把合作重点拓展到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上,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起迈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

  此前,在“6.8”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上,广东省海洋主管部门表示,湾区是城镇群、产业群和港口群的集合,是人才、科技、资金的集聚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在“湾”字,“湾”因“海”而生,有着天然的海洋属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海洋这个重要依托,离不开粤港澳三地海洋领域的通力合作。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珠三角沿海地带及其构筑的湾区为基础,利用港澳市场及窗口支持,将海洋经济合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深港边界地区、珠海横琴、万山群岛和中山翠亨等区域作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建设的重要节点,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粤港澳在海洋运输、海洋金融服务、物流仓储、海工装备、邮轮游艇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型现代化的高端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同时,将重点发展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大滨海城市和海陵岛群、川山群岛、万山群岛、大亚湾中央列岛、南澳岛、湛江湾六大岛群的滨海旅游业,以珠海横琴长隆海洋世界、阳江海陵岛“南海一号”等精品旅游线路为突破口,培育国际精品海岛休闲旅游品牌。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让人憧憬。《纲要》发布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表示,将强化陆海统筹发展。将湾区陆海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明确城镇、港口工业、旅游、农渔业、生态等岸线功能布局,以岸线功能管控陆域和海域开发利用。建设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群,加强珠江口东西岸港口资源优化整合,推进跨行政区资源整合,统筹陆域、海域、海岛的城镇建设、人口布局和产业发展,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统筹协调的“陆—海—岛”发展系统。

  海陆兼备建立协同发展新模式

  “《纲要》有利于建立海洋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广东海洋大学前副校长朱坚真教授说,粤港澳是中国单位面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一直在用较少的土地养活最密集的人口。同时,粤港澳是海陆兼备的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海岸线、海岛、海域等海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传统海洋产业稳步发展,新兴海洋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海洋经济已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和保护大湾区海洋资源,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建立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和平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无疑,今后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海洋必将为该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通过港澳两个世界窗口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并为港澳产业到内地拓展创造机会,加强内地与港澳产业经济技术合作。朱坚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经济技术合作,主要以海岛、海岸线、海洋为空间纽带,有利于建立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从而达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的目标取向。

  目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第四次浪潮,将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际海洋经济关系、海洋区域经济、海洋环境经济、海洋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贸易经济、海洋国防经济等都会有新的变化。粤港澳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朱坚真建议,要依托国家政策,利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探索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合理开发海岸线、海岛、海域等海洋资源,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更加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提供新样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