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生态保护

提升海岸带保护修复的科学水平

——访自然资源部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华梅
作者: 记者 安海燕 汤超莲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12-24 打印本页

  12月15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资源开发分会在珠海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实施海岸保护修复,提升灾害防御能力”专题研讨会。自然资源部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华梅在“广东省海岸带保护修复的经验与思考”专题交流中说,广东海岸带生态保护取得了“修复效果初步见效、海洋环境初步改善、人居环境初步提升、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实践经验,黄华梅认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应重视技术方法研究,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

  多类型修复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广东省在滨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海湾水道淤泥疏浚清除、海岸景观设施美化提升、受损砂质岸滩保护养育、加固海岸提升防护能力、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养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海岛人居环境条件改善等多方面开展生态项目修复,取得初步成效。一些修复工程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典型案例。


  ——汕头南澳岛环岛修复。南澳岛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东部海域,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有37个岛屿,主岛为南澳岛。

  近年来,南澳县海洋与渔业局承担了南澳岛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实施了海岸带空间整理、路堤改造、海岸带环境整治和海岸景观建设。通过湾美丽海湾试点扶持建设项目,重点完成了青澳湾海岸带环境整治、海岸带绿化、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南澳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已接近尾声。通过一系列的海岸带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达到了恢复整治海湾的海岸自然面貌,改善海岸环境,优化亲海空间,美化海岸景观,带动南澳城区主干道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目的,实现了“海蓝、沙净、湾美、岛丽”的目标,对南澳建设“5A”级旅游区、打造国际高端旅游海岛,展示南澳自然和文化特色,提升南澳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圳华侨城滨海湿地。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湾滨海大道填海时留下一片滩涂,涨潮时形成一个大湖区,这是华侨城滨海湿地前身。由于长期疏于管理,修复湿地生态状况逐年恶化,几乎完全丧失了作为城市腹地内湖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2010年以来,当地通过清淤还湖、植被修复、鸟类栖息生境修复,按照“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实施湿地封闭管理、水质改善工程、湿地生态提升工程。如今该区域已构筑起湿地内动植物与深圳湾的生命通道,对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美化周边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深圳人居委和深圳市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的支持下,华侨城湿地已建设成为深圳市首个自然学校。

  ——深圳大鹏新区珊瑚礁生态修复。政府和民间组织联动,形成了珊瑚保育新模式。2014年,新区开始了人工移殖珊瑚的尝试,首批人工珊瑚礁及1000株人工珊瑚苗,由潜爱大鹏义工移殖在指定区域。截至2018年上半年,共投放68个礁盘,移殖人工珊瑚13600株,成活率达90%以上,周边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可见密度、多样性明显提升。

  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中存在的短板

  广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对此,黄华梅并不讳疾忌医。她指出,例如在华侨城滨海湿地的修复中,由于之前没有考虑预留一条通海水道,导致湿地公园的水体交换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出现水质下降现象。湿地公园目前通过箱涵与深圳湾海域连通,这是不得已的补救措施。未来涉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海岸带区域湿地建设,应充分考虑水体连通性。

  总结省级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共性问题,黄华梅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项目主体责任落实、项目总体布局、项目统筹管理能力、项目技术方法研究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在技术方法研究方面,近年来各省在海洋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海洋生态修复相关研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修复技术措施,而对于生态修复的其他环节,如退化诊断、生态修复监测、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修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海洋生态修复主要以人工修复为主,以短期效果明显的人工干预代替综合的生态修复,忽视了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自我恢复能力。

  重环境整治轻生态修复,现行的工程多以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为主,未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陆域、潮间带、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略海岸带大生态系统整体修复与恢复。

  生态修复研究大多停留在小尺度、局部区域或集中于某一生物群落、物种,缺乏从整体生态系统水平、大尺度的生态修复研究。

  生态修复侧重于对生态退化的末端治理,而从生态系统退化的源头出发进行生态修复的研究尚少。

  生态修复目标缺乏明确的、定量的生态修复评价标准,对生态退化机理的了解不够。

  因地制宜,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保护修复标准

  黄华梅认为,加强基础研究,是保障省级海岸带保护修复方案科学有效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应从5个方面着手。

  ——滨海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技术研究。通过开展滨海湿地植被修复和微生物群落修复等重点工程,恢复受损滨海湿地原状或加快恢复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善滨海湿地生境。

  ——沙滩保育技术研究。研究各地不同类型海域地形地貌的沙源形成和消退机制及其相关水动力等理论,研究保护和优化海岸沙滩资源的最佳技术手段。

  ——海岸防护技术研究。开展遭侵蚀、受海洋等自然灾害威胁严重、人为活动破坏严重的海岸防护技术研究,维护海岸平衡,改善海岸环境,优化海岸资源。

  ——典型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研究典型区域的相关环境参数,通过红树林种植、珊瑚礁移殖、海草种植等方式,因地制宜地重建或者恢复已经退化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研究。研究重点海湾水生生物资源的种群动态和食物链演替模式,研究海域生态环境和富营养化进程,通过建设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等方式,提高近岸水域水质状况。

  黄华梅建议: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应制定出台地方性的海岸带整治修复验收标准。各省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特征,为更加科学、定量评价各地的海岸线整治修复效果,建议以省为单位启动《海岸带整治修复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将该工作纳入地方标准制订计划,运用标准从技术层面指导各地科学、合理、有序推进海岸带整治修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