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海岛开发 > 产业前沿

河北唐山国际旅游岛演绎改革开放变奏曲

作者: 记者 陈佳邑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8-13 打印本页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红火了不少。”提起近年来的变化,已经开了20年海鲜大排档的捞渔尖村村民立敏感触颇深。以前这个只是供来往渔民充饥歇脚的小饭店,如今变成了海鲜大排档,营业面积扩大了好几倍,服务员也从原来的3个人增加到了15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众多海鸟栖息

  近年来,河北唐山国际旅游岛开发不断推进,捞渔尖村面貌也日新月异。村里原本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宽敞平坦的马路;以前污秽遍地的大泥潭,建成了平整宽阔的停车场;昔日无人问津的海岛,如今碧海绿洲,游人络绎不绝;昔日以耕海牧渔为生的村民,如今转产转业做起了海岛旅游生意。

  其实,捞渔尖村的变迁只是唐山国际旅游岛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唐山国际旅游岛依海而生、因岛而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演绎了一曲曲改革开放变奏曲。

  生态变奏:环境引来海鸟群

  翻开唐山国际旅游岛的宣传画册,记者发现这块只有125.64平方公里的海岛上,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岛上,丰茂的林地、草场;水里,嬉戏、抢食的游禽;空中,成群结队的飞鸟,特别是到了春秋两季,常见黑压压的一片水鸟掠过,可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然美景,蔚为壮观。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连年自然灾害导致海岛入海泥沙增多,再加上岛上大面积无序围海养殖,岛体遭到严重侵蚀、沙滩萎缩、植被消退。开展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成为当地居民共同的期盼。

  2009年以来,按照原国家海洋局批复的《唐山三岛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和《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河北省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提出的要求,唐山国际旅游岛管委会编制完成《唐山湾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规划》《唐山国际旅游岛砂质岸线修复整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

  从2011年起,管委会便委托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南京水利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对唐山国际旅游岛实施岛体修复、岸线整治、海域清淤及植被构建。

  在菩提岛,管委会普查岛内动植物资源,扩大岛内水域面积,修缮淡水湖,建立动物食物投放点和救助站。在月岛,管委会划出百瓜园、百花园等主题区作为环艺点缀,助力海岛生态修复。

  由于水污染、城市噪音、光污染以及无序捕捞都会影响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管委会有关人员表示,为了保护岛上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不受人类打扰,菩提岛上2/3的区域被定为自然保护区,不允许游人随意出入。

  如今,随着自然保护区项目的不断推进,岛内生态越来越好,来此繁衍生息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增加,现在已达40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就有68种。

  文化变奏:旅游助添新活力

  当地人都说,唐山国际旅游岛是滦河的赐予。880公里长的滦河携带泥沙顺势而下,注入渤海,唐山从而形成沿海一道百公里长的沙岛群。

  泥沙冲积而成的祥云岛,虽缺少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却得到大海最慷慨的馈赠:这里鱼虾贝蟹聚集,各类海藻海菜肥美,是当地渔民的传统渔场。

  如今,这里渔家的日常生活竟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渔文化,以往出海前的祭海风俗变为“赶鱼节”,渔家生火做饭摇身一变成了海岛旅游项目。在这里,游客可随船出海,来一次渔民海上生活“深度游”。在海上,游客们驾渔船、撒渔网、捞鱼虾、唱渔歌,学习当地民间传统烹饪方法,现场品尝亲手捕捞的海鲜。

  不仅祥云岛,菩提岛上的佛教文化也“重获新生”。

  40年前的菩提岛,荒草遍地,人迹罕至。据当地史料记载,清朝年间,菩提岛上原本有座潮音寺,由一位僧人带领弟子历时40多年修建完成。香火旺盛时期,寺中僧侣多达上百人,来此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然而,30多年后,名噪一时的潮音寺因种种原因被损毁,仅存一座后殿,殿内的铜佛像不知去向,墙壁上的罗汉图也被人凿毁。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开始着手开发菩提岛旅游。

  2009年,管委会“接棒”旅游岛建设。2011年起,在原址上扩建了潮音寺,新建了前、中殿,修缮了钟鼓楼。如今,整座寺院焕然一新,寺院的香火重新旺盛起来,晨钟暮鼓、菩提成林,大海潮音和着钟声佛号,引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经济变奏:渔家富足产业兴

  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往穿梭的渔船、流光溢彩的霓虹……如今的唐山国际旅游岛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王冰是菩提岛上一家餐厅的主管,已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她亲眼目睹了唐山国际旅游岛从默默无闻的荒岛蝶变成旅游度假胜地的全过程。

  “当初这里就是个荒岛,滩涂遍地、杂草丛生,寺庙遗址还未复建,平日里几乎看不见游客。”王冰说,那时岛上不仅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也不便利,上下岛只能搭乘途经的铁皮小船。

  如今,荒岛旧貌换新颜。联通各岛的滨海大道、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三贝码头、每日往来的游船渡轮、大片大片的芦苇林草、香火旺盛的寺庙……岛上旅游设施一应俱全。

  “旅游岛真是大变样,越来越好了”。王冰说,每到夏季岛上游人如织,成百上千辆旅游大巴、私家车把停车场挤得满满当当,酒店天天爆满。

  借助旅游聚集的人气,唐山国际旅游岛的渔村也迎来转产增收的大好机遇。

  走进捞渔尖村,记者发现这里的渔民不再仅从事传统的养殖捕捞,很多人经营起了海鲜酒楼、大排档等,渔民自己加工制作的鱼干、蟹酱、海菜包等成了抢手货。

  在碱铺村,村民们统一搬进由管委会规划建造的联排小楼,一起办起了大型“渔家乐”。据了解,全村现有渔家院、饭店共40多家,可提供400多个住宿床位。去年碱铺村户均收入3万元,全村年收入达150多万元。

  “近年来,唐山国际旅游岛的发展也助推渔民实现转产转业,富民增收。”管委会主任王玉国介绍说,2017年,唐山国际旅游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2亿元,其中第一、三产业增加值为25.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25亿元。下一步,管委会将继续围绕抓转型、优环境、惠民生等重点,进一步推进人海和谐的旅游岛建设。

  改革开放40载荒岛逢春。鸟瞰渤海湾,唐山国际旅游岛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这里的人们正满怀信心,扬帆奋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