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经济动态

广西钦州推动临海产业绿色发展见闻

作者: 记者杨子健 通讯员黄伟才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6-14 打印本页

  广西钦州市三娘湾,因野生中华白海豚常年栖居于此,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钦州市以发展高质量向海经济为主攻方向,确保临海产业和海洋生态和谐共生,实践着“保护碧海蓝天,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绿色发展理念。


  记者从该市海洋局了解到,2017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510亿元,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2.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6%。同时,清洁、较清洁海域面积占比87%,同比提高近20%。钦州白海豚数量呈上升态势,每年新增4~6只。

  重大临海产业项目加速上马

  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广西公司)是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于2013年初在广西钦州市注册成立的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品修造企业。

  公司位于钦州港三墩岛。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把三墩岛和陆地连在一起。沿途碧海蓝天的美景尽收眼底。在三墩岛码头,一艘3万吨级的塞浦路斯籍货轮正在涂装。“目前在修的大小船只有7艘。”该公司企划部经理刘占先告诉记者,自20167月公司投产以来,已修船93艘,北部湾海域95%的船在这里整修。

  该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易明介绍,公司项目主要布局修船、造船、海洋工程、非船产品制造等板块,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该项目填补了北部湾地区无大型现代化船舶与海工修造企业的空白,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新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南向通道的贯通,一大批像中船广西公司这样的重大产业项目正在钦州加速动工落地,一个以石化、装备制造、造纸等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撑的钦州正在加速崛起。

  钦州港是钦州市的核心大港,又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枢纽港口。目前港区已基本建成石化、能源、造纸、装备制造、粮油加工、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体系。同时,钦州港提高环保门槛、引进新科技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沿海岸线使用,以各种措施不断加大钦州港海洋环境监管力度和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亮出了向海经济的“生态牌”。

  环保是入驻企业的硬件

  “我们处理1立方米废水投入的成本就要7块钱。”在钦州胜科水务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拿着经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的水样告诉记者。烧杯中的水样呈淡黄色,肉眼几乎看不见浑浊物,无异味。负责人介绍说,这得益于公司推行的一站式污水综合处理服务,以及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为每天处理废水3万吨,采用了先进的“缺氧+好氧+生物流化床”的处理工艺。

  这家企业处理的污水包括钦州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到海里。该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的污水处理厂已有10年的运行经验,而今又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到了钦州。园区所有企业的全部污水均由该公司处理,有效提高了各企业的经济效率。

  钦州国投发电厂是位于钦州港的一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火电企业作为昔日的污染大户,给人的印象总是浓烟滚滚,灰尘飞扬。然而走在国投发电厂宽敞的厂区内,却是绿草如茵,鲜花绿树遍地,与现代化的厂区相映成趣,令人感觉置身于景区。

  据负责人介绍,该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安装两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凝汽式燃煤发电机组,配置两台每小时处理2954吨超超临界燃煤锅炉,采用高效静电除尘器,同步实施烟气湿法脱硫、脱硝系统、高烟囱排放、各类废污水集中处理重复利用、贮灰场做防渗处理、灰渣综合利用等措施,确保各类污染物排放指标符合并优于国家有关标准。

  “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都重要,来钦州港落户的企业,都会被政府告知提高环保等级,保护钦州港的碧海蓝天。”钦州港区工委负责人说。


  在加强对企业环保监管的同时,一个初具规模的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已然铺开建设——钦州港区海洋部门全面启动了市本级节点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机房、网络的调试安装已完成,各类监视监测仪器设备配备到位。该项业务一直在加快推进,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监测数据的上下联动。

  “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钦州港的污染状况,就要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的原则,加强从沿岸排污口到河流、从入海口到流域上游地区的污染源控制。建立各部门联合协作机制,制定海洋领域的减排指标。此外,还要建立总量控制监管联动机制,实现对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监控,从根本上遏制各种污染源对钦州港环境的影响。同时,对海洋灾害要早发现、早预警。”钦州市海洋局钦州港分局局长何启林说。

  近年来,钦州港区不断深化海洋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专项研究,针对钦州港典型生态系统、重点海域环境容量以及入海污染物总量,优化海洋监测要素、站位及频率,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日益增加的海上溢油风险,研究建立海洋溢油敏感区等级划分标准,并初步完成钦州港溢油风险区划。同时启动专项执法,与海洋部门联合整治海域,推进填海问题整改,确保中船、集装箱CFS等重大项目顺利施工建设。

  碧水蓝天是向海经济的永恒追求

  20179月发布的《钦州市2016年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指出,钦州市海洋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清洁、较清洁海域面积占比约87%,比2015年提高近20%,江河入海污染状况、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水质有所改善,海水养殖区环境质量等级较好。

  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钦州市着重发展石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现代临港产业,打造“向海经济”。随着钦州港30万吨级主航道竣工、30万吨级油码头的加快推进,钦州港迈入了吞吐能力超亿吨的大港行列,临港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钦州因海而兴,向海发展一直是我们开放开发的战略方向。”钦州市委书记王革冰表示,钦州将进一步巩固“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的海洋生态品牌,全面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和治理能力;同时,加快构建高质量向海经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海洋一二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现代远洋渔业、沿海休闲渔业、滨海特色农业等,培育海洋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建立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构建向海经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按照规划,该市争取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海洋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5%;到2025年,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全市GDP超过50%;到2030年,基本建成向海经济强市。

  “我们不会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规模和增速。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王革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