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科普 > 人文地理

海洋人看家乡变化|最忆家乡的“沙龙”

作者: 陈俊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4-02 打印本页

  我要写的“沙龙”不是人文概念“salon”的音译,而是家乡海岛岸线的地理自然景观。

  我的家乡——平潭岛海坛湾,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东部,南邻龙王头(现称龙凤头),北靠后田、盘湾,三面环山(燕下山、确山和金屿),面向东海,远眺台湾,拥有平潭三大最美沙质岸线之一。

  家乡的“沙龙”实际上是沙丘,也叫沙坝,因其形似龙,俗称“沙龙”。“沙龙”形成于特定的沙质岸线地质地貌之上,由一定条件下的海潮、季风共同作用,自然堆积而成。记忆中,每当东北季风刮起,从海坛湾背面盘湾飞来的细沙越过塔屿、确山,飞沙走石,绵延好几公里。长大后才知道,那就是海上沙尘暴。部分沙石中途落下,留在海坛湾中部的燕下山,大部分则积聚在龙王头,呈翔龙见首之形。而当东南季风刮起时,“沙龙”上的沙又从龙王头开始,由南向北一路飞去,飞聚到北面盘湾,现龙盘虎踞之态。我想正因大自然神力之作,才有了龙王头、盘湾(龙盘)这些神形兼备的地名口口相传至今!

  家乡的“沙龙”给我的童年带来了难以忘却的乐趣。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记忆中的海坛湾海水清澈,沙滩细腻,植被茂盛,其独特的海岛生态环境层次鲜明,活泼生动。从家到海边,首先要经过种在旱沙上郁郁葱葱的木麻黄林。翻过“沙龙”就进入了沙滩,滩边海风轻拂,白浪逐滩,海水澄碧清澈。放眼望去,王爷山、仙人井触手可及,蛇屿、塔屿、七星、白头、大营、小营、青屿龟模星罗棋布,美不胜收。伙伴们在滩上行车走马,捉鱼挖蛤,畅游沙水,累了就背靠“沙龙”阳光浴,晒透了则溜到麻黄树下避暑纳凉……

  与家乡“沙龙”分别在1981年。掐指算来,我离家从军已有30多年,家乡的建设日新月异,但记忆中的“沙龙”却不知不觉消失了。曾经美丽的“沙龙”被压上了条石,修起了堤坝,后又覆盖了黄土,栽上了景观树,最后终于被盖上了房子,“沙龙”终因房地产开发与用地用海紧张的矛盾而难逃被消失的宿命!家乡的“沙龙”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慢慢消失了,如今只有我们这一代与上一辈人才会在闲话平潭,聊起沙滩、特别是“沙龙”时心痛,那无以伦比的“沙龙”和沙滩在当下真的是鲜为人知了。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力夫、林文盘等专家专程到平潭考察旅游资源,盛赞“海坛湾、龙王头海滨沙滩冠全国”,认为可与美国夏威夷、印尼巴厘岛比肩。

  2013年我转业至海洋部门工作,经常利用工作和出差的机会寻找“沙龙”的记忆。直到20179月,在与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高文同志的交谈中得知,平潭南部敖东镇安海澳幸存有一段“沙龙”。据他透露,若不是海岛研究中心的努力,此段“沙龙”也早被填建码头了。听说后我兴奋不已,急忙从海岛研究中心驱车出发,经过半小时车程,终于得见了这段幸存的“沙龙”。整条“沙龙”长约2.5公里,宽几十米至上百米不一,风吹不扬沙,水漫不过背,犹如一条巨大的苍龙静卧于水中。据高文同志介绍,该“沙龙”原长约5公里,已围填约2.5公里,现仅剩2.5公里左右。据了解,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处天然沙丘,沙质白色透明,无污泥。虽然这不是我记忆中的“沙龙”,但也弥补了我儿时未见“水龙”的缺憾。

  小时候村上老人提到的“沙龙”有两种,家乡的是“旱龙”,起到隔绝海水向陆地侵蚀的作用。而安海澳的“沙龙”属水龙,因藏于水中央,安海澳也据此成为平潭岛最后的天然避风港。

  “旱沙龙”也好,“水沙龙”也好,家乡“沙龙”的消退是无奈的,但是又是幸运的。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战略思想的提出,特别是2014111日,习总书记再度踏上平潭海坛湾龙王头旅游度假区,对如何把平潭建成国际旅游岛指明了方向,平潭岛的海洋生态正一天天变好。

  (作者系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副总队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