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科研教育

南海区海洋浮标“体检”迎汛期

作者: 记者 方正飞 通讯员 张子敬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9-04-10 打印本页

  3月21日,随着“中国海监301”船停靠广州长洲码头,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完成了2019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项目浮标维修春季航次第一阶段任务。

  本航次历时14天,总航程1678海里,完成了布放在北部湾、阳江、珠江口、汕尾和南澳岛海域的5个10米浮标的维修维护工作,对部分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换。目前所有浮标数据接收正常,为汛期到来做好了准备。

  海况差维修工作一波三折

  3月8日,“中国海监301”船载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的7名工作人员开启了浮标维修春季航次。

  据本航次项目负责人、南海调查技术中心浮标工程室周保成介绍,一年中春季南海的海况相对较好,此时汛期即将到来,应及时开展海洋资料浮标维护,保障海洋资料浮标正常接收数据。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浮标维护

  工作人员登船后,根据预定方案,结合当前天气情况和局部海况制订了更加具体的航行计划,首先要前往QF308浮标作业点。

  3月10日11时45分,船只抵达QF308浮标作业点,技术人员想要乘坐橡皮艇进行登标维修作业。然而,春季的海况也没有预料中那么理想,作业海域海面风和涌浪较大,橡皮艇只能中途折返。橡皮艇驾驶员汪荣灿说:“风浪过大,小艇吃水浅,迎风顶浪时抬头角度超过安全范围。”

  海况一直未能好转,只能乘船前往距离较近的QF303浮标作业点。3月11日8时30分,船只抵达QF303浮标作业点,周保成说:“到第二个浮标作业点时风浪依然很大,没法放下橡皮艇进行登标作业。此时,已经在海上4天了,还没有完成一个浮标的维修任务,大家都非常着急。”

  海况不见好转,不仅不能开展作业,工作人员还要克服晕船带来的影响,最后只能前往红海湾锚地,等待时机。

  3月12日,航行途中接到南海局指挥中心电报,根据未来一周海况,要求“中国海监301”船先行前往北部湾维修QF304浮标。3月13日16时40分,船只抵达QF304浮标作业点,进行下艇登标作业。“此后的几天,随着海况转好,陆续完成了其他浮标的维护维修。”周保成说。

  “自然+人为”影响浮标健康

  周保成介绍说:“此次维护的5个浮标中,有的已经布放了4年,有的布放了1年。”风吹日晒,加上高盐高温海洋环境影响,浮标布放的时间越长,标体锈蚀越严重。

  通过登标检查发现,5个浮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浮标标体锈蚀现象,QF304浮标、QF306浮标和QF307浮标的标体锈蚀严重。

  浮标运行状况还受到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QF306浮标作业点,浮标水下仪器架被大量渔网缠绕无法提起,海流传感器和水温传感器无数据。

  QF303浮标水下仪器架疑被渔网拉扯出现断口,工作人员清理了水下传感器及架子,并更换单点海流计和数据传输缆。

  由于10米浮标的标体较大,浮标甲板有较大空间,致使浮标甲板成为海钓“据点”。“我们到达QF308浮标时,有快艇靠泊在浮标附近,多人正在浮标甲板上垂钓。”周保成说,QF308浮标甲板面三个扶手位置均安装有太阳伞支架,可见常有人在浮标甲板休闲娱乐。

  周保成表示,海洋资料浮标不具备载人功能,在浮标上休闲娱乐非常危险,鱼线还会缠绕在风杯等设备上,损坏观测设施设备。他为此呼吁:“如果有紧急情况需要登标,不要破坏标体,也不要在标体上留‘墨宝’。”

  此外,有的浮标标体护舷还有碰撞痕迹。“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因素是造成海上浮标损坏的重要原因。”周保成说。

  海洋浮标支撑防灾减灾

  大海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惊涛骇浪,人们为了解大海的脾气,建立了海洋观测站以测量海流、海温、潮位等水文气象要素。

  海洋资料浮标是锚碇在海上的以观测浮标为主体的海洋水文水质气象自动观测站,能长期、连续地在海上收集海洋水文水质气象资料,尤其是能收集到调查船难以收集的恶劣天气及海况的资料。

  目前,我国沿海已经进入汛期,根据专家预测,今年汛期将会出现雨多、台风强的情况。“浮标是观察大海的眼睛、耳朵,能够及时准确持续地采集海洋一手数据。”周保成说。

  南海调查技术中心此次开展浮标维修春季航次主要是为了保障海洋资料浮标正常运行,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预警报提供有力保障。

  接下来,南海调查技术中心还将对东沙、西沙、永暑礁的4个6米浮标进行维修维护。4月8日,相关工作人员已出发赴湛江租船,随后赶往相关海域,开始对6米浮标进行体检。“由于永暑礁距离大陆太远,又常年高温,仪器设备和线缆老化更加严重,该浮标已满服役期,计划5月份直接替换。”周保成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