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人物

忠魂归碧海 斯人未远行

作者: 记者赵建东 王自堃 鄂歆奕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9-04-04 打印本页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4月5日是清明节。清明祭奠先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为了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许多人劈波斩浪、拼搏奋斗,有的远赴深海大洋,有的深入极地冰穹,有的坚守边远海岛……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生动感人的故事,甚至有人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生命。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后来者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缅怀逝去的海洋人”的专题报道,对那些为海洋事业发展付出辛劳和奋斗的逝者,表达尊重和怀念,鼓励今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蓝天巡海孙利平、柳于思

  孙利平是原中国海监东海航空支队支队长助理、执法队队长。2016年6月7日,他与队友柳于思执行年度浙江海域使用、海洋环境和海岛保护例行巡航执法飞行任务。在返航途中,“中国海监B-7115”飞机撞上大青山,孙利平和柳于思不幸因公殉职。孙利平时年53岁,柳于思年仅32岁。

  孙利平祖籍山东莱阳,1984年6月进入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工作,2002年11月在中国海监东海航空支队成立初期进入支队工作,历任中国海监东海航空支队执法监察队副队长、航空执法队队长、支队长助理等职。自2000年开始,孙利平常年驻守中国海监舟山基地执行航空执法任务,平均每年外场工作时间超过300天,飞行时间累计达9000多个小时。他以飞行时间最长、年平均飞行天数最多、外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而赢得了同行赞誉,以精湛的业务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佩。


孙利平

  柳于思祖籍浙江天台,2011年8月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入原中国海监东海航空支队工作,2012年8月~2016年6月担任该支队航空执法队科员。工作中,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始终在东海区航空执法监察事业的第一线冲锋陷阵。他平均每年外场飞行时间超过200天,共飞行400余架次,巡航里程约35万公里,曾多次在第一时间监视到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他国舰机目标,捍卫了国家主权。


柳于思

  在祖国的海天之上,孙利平和柳于思坚毅、勇敢、执着地巡查着辽阔的海域,终将自己化为一滴海水,融入那片美丽的蔚蓝。在两位同志的追悼会上,家属、同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共1200余人沉痛送别他们心中的海监英雄。

  ●缅怀者:孙利平、柳于思同事何书安

  我时常想:作为曾经的同事,我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孙利平、柳于思的办公室门口,心里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他们。以后,会不会有人忘了孙利平和柳于思?会不会忘了孙利平扎根东海30年、巡航东海17载、用双眼丈量万里海疆、用镜头记录百舸千舟、为中国在钓鱼岛常态化海空立体巡航执法做出的重大贡献?会不会有人忘了柳于思进入东海分局的5年、是扎根基层苦干实干的5年、是两地分居闪着泪光坚定的5年、是青春历练积淀绽放的5年?《中国海洋报》策划的这个专题,让我觉得担忧是杞人忧天了,祖国没有忘记他们,像我一样千千万万的海洋人更是不会忘记他们。

  只要我们看见宁静的大海,就会想起孙利平的忠诚海魂,只要我们看见宁静的蓝天,就会想起柳于思闪耀的青春之光。缅怀海洋英雄,让我们海洋人积蓄更多前进的力量。清明时节,向孙利平、柳于思致敬!


忠诚守岛王继才

  在江苏省外工作的儿女们与王仕花约定好,今年清明节一起回灌云县,为父亲王继才扫墓。王继才生前与妻子王仕花在灌云县管辖的开山岛民兵哨所驻守,一守就是32年。

  “我们就是很普通的人,做很普通的事。”回忆起驻守海岛的日子,王仕花反复说着这句话。

  海浪拍打着褐色的陡峭礁石,开山岛孤独地伫立在黄海前哨。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哨所归地方。灌云县人武部先后派了9个民兵值守开山岛,却没有一个人能坚持留下来。

  独自初次登岛时,王继才被焦躁的心情、恶劣的环境折磨着。没有淡水、缺少食物、晚上一片漆黑……“我家老王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我看了实在心疼他。”王仕花辞去了小学老师的工作,陪王继才一起守岛。

  1986年4月1日,王继才在开山岛上第一次升起了国旗。“这面国旗是我公公带来的,从那天起,我们每天的第一件事都是升国旗。”王仕花回忆说。在她心中,升国旗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家老王以前常对我说,开山岛虽小,也是祖国的领土。每天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扬,我们就有了继续守下去的动力。”王仕花说。

  日复一日,王继才夫妇坚持每天升国旗、巡岛、记日志。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走私、偷渡时有发生,曾有“蛇头”上岛,企图带人偷渡,并给王继才10万块钱,求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0万块钱,对我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我家老王说了,哪怕再穷,也不能收脏钱。既然选择驻守岛上哨所,就要尽到责任。”王仕花说,他们先后向上级报告了9起涉嫌走私偷渡违法线索,其中6次告破。

  除了偶尔路过的渔民,岛上常年只有夫妻俩。“王仕花啊,你别看现在岛上光秃秃的,多少年以后,咱们把这里建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有颜色的小岛。”王继才的提议,让他在岛上的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渔民们帮忙运来一袋袋土。第一年,夫妻二人种下100多棵杨树苗,全都死掉了。第二年,他们又栽下50多棵槐树苗,依旧是没有一棵存活。第三年,夫妻买来1斤多的苦楝树种,撒在岩石缝隙间。第一棵树苗终于长成了,岛上有了生机,就有了希望。

  “如今我家老王的愿望实现了。岛上有100多棵松树,有桃树、梨树、葡萄架,还有蝴蝶花、喇叭花、菊花,比以前美多了。”王仕花如数家珍。

  由于夫妻日夜守护海岛,他们的孩子则由外婆带大。儿子王志国研究生毕业时,原本打算去研究所工作,工资拿的更高些,为父母减轻负担。“我家老王跟儿子说,到部队去,那里需要人才。”如今,王志国实现了父亲的心愿,穿上了军装。

  2018年7月27日,年仅58岁的王继才在岛上巡逻时突发疾病去世。王仕花写了继续守岛的申请,替他坚守下去。

  在王继才事迹的感召下,2018年8月10日,3名退伍军人主动提出守岛申请。32年后,开山岛再次迎来新的守护者。

  ●缅怀者:王继才妻子王仕花

  我家老王不容易,我要向他学习。我家老王的承诺,就是我的承诺。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开山岛,开山岛就是我们的家。他把国旗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党组织派给他的守岛任务,这也是我们守岛人应该做好的事。


冰雪铁汉盖军衔

  一副墨镜遮住大半个脸,头上顶着厚厚的棉帽,身穿一件枣红的企鹅服,伸手扶着身边的中山石……这可能是盖军衔生前最为人熟知的形象。2013年4月,担任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总监的盖军衔不幸病逝,年仅58岁。他曾于1995年、1997年、2004年三赴南极,与这片冰雪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厦工机械随中国南极考察队进军南极,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服役3年后,开始频频出现故障。在南极科考现场,有一个说法是“可以没有一流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一流的机械师”。茫茫冰原,交通靠的是雪地车,一流的机械师是首要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要求厦工挑选1名业务出色的机械师随队赴南极维护设备。就这样,1995年12月,盖军衔随中国第12次南极考察队登上了“雪龙”号,到达了长城站。

  在南极中国长城站,盖军衔的任务是维修和保养车辆设备。有一次,一台德国进口的150雪地车在距离长城站2公里的地方抛锚了,维修任务落在盖军衔头上。由于当时只有德文版的雪地车资料,盖军衔虽然看不懂德文,但机械原理是相通的。凭借手头仅有的一张图纸和平时积累的经验,他很快就排除了故障。

  盖军衔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当时,长城站方圆几公里内没有现成的道路,出行非常不便。他开着厦工挖掘机花了近两天时间,在雪地里沿着海边挖出一条300多米长的道路。后来,经当时长城站科考队员们一致同意,这条路被命名为“厦工大道”。

  1997年,盖军衔又一次征战南极,登上了中山站。盖军衔摸索总结出一套内陆冰盖行车、保养、维修的经验,保障雪地车队从中山站向冰穹A地区行进了464公里,创造了当时的南极考察纪录。

  2004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准备冲击南极冰盖最高点。“去,还是不去?”虽然年近50、身患高血压等疾病,但盖军衔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得失考验前,毅然选择了前者。

  然而,当考察队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时,盖军衔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工作,紧张地抢修发电机组。但在登顶前,由于心脏病突发,他只能被美国极点站派出的飞机接走抢救。倒在南极冰盖登顶的最后时刻,给盖军衔留下了终生遗憾。

  从南极回来后,盖军衔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培养技术骨干上。他用多年来积累和掌握的理论、实践技术,编成《装载机的使用维护保养》《装载机主要部件工作原理及维修》,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中英文教学光盘。

  2012年12月底,盖军衔被查出得了胰腺癌。即便如此,他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同事郑龙枝回忆说:“就是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躺在病床上,还和我们一起研究教学软件。”

  “我是踏着前辈的足迹成长的,现在我要当好工程机械维修的‘播种机’,让机械维修的新秀站在我的肩膀攀登,把创新的火炬传递下去。”盖军衔曾经如是说。

  ●缅怀者: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崔鹏惠

  盖军衔2013年4月病逝,至今已经离开我们6年了。回想起和他在南极内陆奋斗的时光,仍然记忆犹新。

  盖军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把为国家做事当成一种荣幸,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他三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一次冲顶素有“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面对极端恶劣环境,他克服高原缺氧、年龄、暴风雪等种种困难,冒着严寒顽强奋战,出色地完成了中国南极考察队的车辆设备维修、保养任务。

  盖军衔用感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一代要像他那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本领。这样才能胜任各项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献身科研张召奎

  张召奎是海军水中兵器试验专家、某试验训练区原高级工程师。2017年2月12日,他因积劳成疾,罹患多发性骨髓瘤病逝。

  平均每年有近300天在加班,37年军旅生涯,相当于通常工作近57年……生前默默无闻的张召奎把生命献给海洋科研事业。

  张召奎从入伍之初就笃定信念——用毕生精力和所学报效国家。他生长在山东革命老区,恢复高考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的海军工程学院水中兵器专业。

  在从军报国几十年里,张召奎把忠诚融入血液,始终严慎细实地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历经3年多艰苦论证,研究起草完成了某系统试验规程;艰苦摸索3年完成的保障性试验方法研究,在某型水中兵器试验中得到验证,为部队解决了大量装备使用和保障难题;先后成功解决200多项试验故障和技术难题,破解20余项关键技术问题,填补了多项某水中兵器试验鉴定的行业空白;荣立过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在生命最后的89天,指导解决了3项某水中兵器试验技术难题,提出了20多条宝贵的意见建议……

  张召奎临终留下遗言:“遗体就地火化,后事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

  ●缅怀者:中船重工某研究所研究员胡建雄

  在我65年的人生岁月里,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人这一辈子交上几个真正的朋友很难,交上让人打心眼里钦佩的朋友更难。张召奎就是这样一个让我真心钦佩的好朋友,在水中兵器试验鉴定工作中,我们既是“对手”,也是知己。他骨子里透射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让我至今难忘。

  我们常讲,人活一口气。张召奎把生命中最后一点气力都用在了他钟爱一生的水中兵器试验事业上。今天,我回忆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他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好像他从未离开我们。也许是人年纪一大,就容易念旧。如果有下辈子,我们还做好兄弟,还为水中兵器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永远守护那片辽阔的深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