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民生

金融活水润千岛

作者: 林上军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11-27 打印本页

  40年变化,老百姓最强烈的获得感之一,无疑是金融业的巨变。这不仅因为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还因为贷款方便了,融资渠道多了,支付时兴刷手机了。

  改革开放之初,我还是一个小小少年。1984年,初中即将毕业,一旦考不上高中或中专,就只能在海岛农村干农活。这时,听到广播上一直在播放乡信用社希望大家去贷款的通知。

  那时的老百姓不敢贷款,也不愿意贷款。在他们看来,借钱是不光彩的事情,负债压力太大。受观念束缚,再加上经济规模小,大家也觉得没必要贷款。当时的我已做好贷款发展规模养猪的思想准备,因考上了中专,这一愿望就没能实现。

  转眼40年,海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青年可以进工厂、开发农业、办民宿,尤其是自己当老板,都会与银行打交道。现在农民买房,还有哪个不贷款呢?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城里只有5家金融机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信用社。有时,外面的朋友要往岛城打款或金融往来,因为银行间没有流转的渠道,资金进出很不方便。大型企业乃至政府的一些项目,由于本地资金池总量有限,贷款融资往往捉襟见肘。

  海岛金融业真正的巨变节点发生在2011年。那一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正式获批,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新区,一时出现了办公楼难找的现象。至今7年中,岛城的金融机构至少增加了20家。一些企业和个体户不再为贷款发愁,普通百姓办理金融业务排队时间也明显少了。

  大批金融机构的入驻,激活了岛城金融市场。以前是市民求贷款,现在是银行送贷款。

  如今,舟山市70%新增网点以及全部金融便民服务点均位于金融服务薄弱区域,所辖40个海岛乡镇实现金融网点全覆盖,部分机构还在偏远海岛增设自助银行,昔日“小、散、远”的边远海岛竟然成了基础服务不出岛、专业服务有保障的普惠金融“信用岛”。

  去年,有一次回老家,邻居对我说,他在定海海洋农商银行已有5年贷款经历。“以前每次贷款至少得带上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村里证明,还要和老婆一起去银行窗口排队签字。”如今,根据他家多年来的信用状况,银行员工上门办理签约手续,今后如需贷款,只要在手机银行上操作就可以了。

  更令人惊叹的是,如今的金融机构及投资类企业,在融资方式的创新上,手段之多,前所未有。除了政策性银行资金,还利用融资租赁、银团贷款、债券融资等,提升直接市场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上市融资,逐渐增多;股权交易,灵活运用。

  尤其是随着浙江自贸区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的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截至20188月底,浙江自贸试验区已集聚融资租赁企业281家,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列第二位。

  源头活水,奔涌千岛;金融血液,泽润经济。未来的金融集聚区、未来的跨境支付结算,必将给舟山群岛新区带来更多惊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