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海岛开发 > 开发聚焦

大陈岛:垦荒精神谱新篇

作者: 记者郭松峤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11-27 打印本页

  84岁的周银翠站在大陈岛凤尾山上,望着“大陈岛垦荒纪念碑”,满脑子都是自己21岁刚登岛时的情景。1956~1960年,浙江温州、台州两地的447名青年垦荒队员陆续投身大陈岛建设,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60多年风风雨雨,周银翠见证了大陈岛的历史巨变。如今的大陈岛人,继承发扬垦荒精神,向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奋力迈进。近日,《中国海洋报》记者登上大陈岛,探寻那段艰苦奋斗的垦荒岁月,感受新一代大陈人续写新篇的进取精神。

  难忘艰辛的垦荒岁月

  这天,记者从台州椒江区7号码头出发,搭乘“海钜”号班轮前往大陈岛。经过70分钟航行,便可远远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间,一座座整齐的房屋鳞次栉比,这就是大陈岛的渔民新居。

  1957年,21岁的周银翠和爱人徐定寿作为第二批垦荒队员,毅然决然来到大陈岛,那是周银翠第一次坐船出海,足足在海上漂了6个小时。

  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是周银翠登岛的第一印象。随后,周银翠和队员们参加了庄严的宣誓活动。她至今仍能完整地能背出那段铮铮誓言——我是一名青年垦荒队员,我志愿来到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对着祖国的河山……我们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同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从此,周银翠和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垦荒种地,捕捞养殖,发展农林牧渔和工业。

  5年后,垦荒任务基本完成,大陈岛发生了崭新变化。每年岛上能收获稳定的蔬菜,再加上天然的水产品,大陈岛从此不再是一座荒岛。此时,周银翠和爱人并没有选择回温州老家,而是继续留在岛上,这一留就是60年。

  20068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大陈岛时,专门看望慰问了老垦荒队员。周银翠记得,当时他们和习近平坐在一起,“他仔细询问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情况,说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垦荒队员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听到习近平饱含深情的话语,周银翠几乎落泪。

  “如今,我们的任务早已经完成了,但是垦荒精神不能磨灭,需要年轻一代不断弘扬和继承。”周银翠说。

  接过前辈的“接力棒”

  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16个大字熠熠生辉。在垦荒精神感召下,新一代垦荒人接过“接力棒”,用心绘制美丽大陈新蓝图。


  今年62岁的黄定彪,是一名“垦二代”,他的父母都是老垦荒队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里,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把青春献给大陈岛”这句口号。

  作为“垦二代”,同时又是大陈岛海洋环境监测站的一名“老海洋”,黄定彪40年如一日,扎根海岛,经受了日晒雨淋、狂风巨浪的考验,为大陈岛奉献出了智慧和汗水。

  大陈站于1959年正式建成,曾是条件最为艰苦的海岛站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海洋环境监测站,当时的主要业务是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

  采访当天,恰逢大陈站新业务楼验收并投入使用。黄定彪告诉记者,时至今日,垦荒精神早已融入到海洋站工作的方方面面。他自己即将退休,离开奋战几十年的工作岗位,新一代海洋人将继续发扬垦荒精神,为建设大陈岛贡献“青春和力量”。

  在大陈站,还有一名“垦三代”——郑琪,他是站里的一名工程师。郑琪的爷爷是当年首批登岛的垦荒队员,如今郑琪牢记前辈的嘱托,接力肩负起建设大陈岛的重任。

  在大陈岛,像黄定彪、郑琪这样的“垦二代”“垦三代”随处可见。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继承老一辈光荣传统,为建设大陈岛贡献着力量。

  旅游火了新大陈

  经历了一江山岛战役、大陈浩劫、青年垦荒等历史事件的洗礼,如今的大陈岛天蓝水清滩美林绿岛礁奇,成为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不同于在岛上长大的“垦三代”,25岁的叶雯婷家住椒江区。2015年,她积极响应建设“青春大陈岛”的号召,来到大陈镇旅游办公室工作。在她看来,她在岛上工作3年来,大陈岛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旅游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3年,椒江区累计投入5.5亿元,掀起大陈岛开发新热潮。如今,浪通门、甲午岩、青春广场、军事记忆体验区、垦荒纪念碑、少年宫、台胞文史馆……岛上自然风光和红色景区相得益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每到旺季,我们就会变得异常忙碌”。叶雯婷说,目前在岛居住人口约1800人,遇到旅游旺季,岛上的导游人员不够用。对此,镇政府专门成立了讲解员队伍,由镇上党员干部组成,免费为游客、投资商、考察团讲述大陈岛的故事。

  人气带来集聚效应,岛上居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记者在梅花湾步行街区采访时看到,这里的渔民大都经营起了海鲜餐馆,自制的鱼干、虾酱等成了抢手货。

  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海岛民宿也开始兴旺起来。第一个嗅到商机的是施招荣,他成为大陈岛首家民宿“有家客栈”的创办者。

  20174月,施招荣买下岛上一栋三层小楼做起了民宿。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到大陈岛时,他就被美丽的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所吸引,得知岛上还没有民宿,遂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现在每到节假日,“有家客栈”往往人满为患。住民宿、看海景、尝海鲜、学历史,民宿已成为大陈岛旅游链上的重要一环。

  “在国内众多海岛中,大陈岛独具特色优势。”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说,相比海岛旅游淡旺季分明的特点,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弥补大陈岛季节性旅游的缺陷。

  2017年,大陈岛共接待游客12.4万人,同比增长31%,全岛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1131元,同比增长10%。现在的大陈岛,正在努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岛,向高水平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奋力迈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