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生态保护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纪实

作者: 记者 于燕妮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11-13 打印本页

  绿染老风口

  秋日的平潭环岛路,处处鲜花盛开,犹如一幅流动的图画;在坛南湾,洁白的沙滩向着远处延伸,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北港文创村,一座座原生态石头厝景致,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彩色城堡……

  然而,这些美景来之不易。曾几何时,素有“风城”之称的平潭长期被岛上肆虐的风沙所困扰。受地理位置影响,平潭冬季东北季风强劲,长江澳、龙凤头燕下浦、远垱澳、流东、流西等五大风口海岸前沿易形成飞沙和流动沙丘,对生态影响极大。平潭最大的风口长江澳就曾经受过“狂风过处黄沙起,一夜沙埋十八村”的切肤之痛。


龙凤头海滩  于燕妮

  实验区成立后,长江澳沙荒风口综合治理被列为平潭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在原有沿海基干林带的基础上,当地在海岸前沿堆起防风沙堤,堤上覆土种植老鼠刺并筑起多道挡风篱笆。林进沙退,沿海基干林带不断向前推进,长江澳风口绿色屏障渐渐筑牢,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彻底根治老风口带来的灾害,平潭还启动了幸福洋吹沙地新建防护林项目,营造防风固沙林2.3万亩。目前一片壮阔的“林海”与芦洋浦、长江澳防护林连成一体,总面积5万多亩。

  全岛1.2万多亩的石漠化山地一直是实验区生态建设的薄弱点。对此,平潭启动了为期3年的“岩质海洋石漠化山体植被恢复”试验,积极探索石漠化荒山造林新办法。3年之后,夹竹桃、滨柃、爬山虎等植物在山地上迎风挺立,石漠化山地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今,平潭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实验区成立前的29%提高到现在的36%,沿海风口的风沙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平潭以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区“花化、美化、彩化”,通过空地绿化、道路绿化及实施公园改造,实现了城区“四季常绿、全年有花”,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竹屿湖蝶变

  深秋的平潭暖意融融,漫步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岛中部的竹屿湖边,“湖、海、山、林”自成一色,一步一景。家住岚城片区的李琪记得,过去的竹屿湖并不是一个天然内湖,而是老一辈人口中的竹屿口,经过数十年的围垦,竹屿滩涂渐渐成为周边居民的海水养殖基地,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加之上游流域冲刷下来的淤泥在此汇集,滩涂生态破坏严重。

  实验区成立后,竹屿湖生态整治与修复项目正式启动。整个工程占地总面积约5826亩,总投资约1.9亿元。整个项目包括滨海岸域生态改造、海湾水体污染防治与监控、环湾岸线整治等。施工现场上,吹沙造地、河泥清淤、陆域回填、环湖围堰等工程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全面竣工。

  如今的竹屿湖,碧波荡漾,亲水木栈道犹如长龙卧波,环抱湖光山色;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独具海岛特色的石头小屋;岸边一台台智能雨水采集装置昂然挺立,折射出平潭“智慧与生态”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这里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啊!”焕然一新的竹屿湖让李琪赞叹不已。

  作为城市与自然的过渡地带,竹屿湖的蝶变仅仅是平潭注重保护海岛田园风光和原生态山水的一个缩影。

  保护中开发

  约408公里的蜿蜒海岸线是平潭得天独厚的优越资源,龙凤头、裕潘澳、坛南湾等沙滩作为海滨旅游景观,不仅扩大了公众亲海空间,也有效推动了海湾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岸线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成为平潭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据平潭农业发展局副局长卢斌介绍,早在20117月,平潭投入1亿多元资金完善龙凤头旅游区配套建设,对海岸线进行修复整治,共修复岸线长约1.4公里,总补砂量近40万立方米,解决了此前海边没有干滩、亲水空间不足等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整洁现代的休息亭和平坦宽阔的市民广场,成为当地居民茶余饭后休闲运动的首选场所。

  秉持着“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的理念,近年来实验区已先后组织实施流水镇海岸侵蚀及码头沙滩整治、海坛岛雨洪利用、塘屿整治修复及保护、海坛湾阳光海岸景观建设、坛南湾海岸生态修复、大屿生态岛礁建设等整治修复工程,一幅“海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平潭徐徐展开。同时,实验区相继出台《滨海沙滩保护管理办法》《滨海沙滩保护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国际沙雕节、台湾美食节、国际风筝滑板冲浪赛等大型赛事纷纷选址平潭,进而带动了海岛经济快速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