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生态保护

潮起潮落 搏淤斗泥

——东海监测中心外业组滨海湿地采样记
作者: 记者 吴祥贵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10-12 打印本页

  注重细节采好样

  “高150厘米,植被类型为芦苇,土壤颜色灰褐色。”

  9138时左右,在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滨海湿地,自然资源部东海监测中心湿地外业采样组组长王腾定好位置,铲平上面的植被,整理出一小片区域,放置了上下直通的不锈钢圆柱土壤定量采集器,穿着采样后湿透的工作鞋,将它踩压下去。随后,他用小铲子沿着采集器将旁边的泥巴挖开,确保采集的土壤样品符合规范和要求,再装入样品袋中,紧接着记录下采样点的植物生长状况。

  “外业采样的鞋子很有讲究,潮间带采样时,要比平时小一码。鞋带须系紧,贴脚、紧实,方便工作。”王腾说。

  采集了3袋样品,王腾在整理样品间歇告诉记者,上海市滨海湿地植被监测每年一次,主要是通过现场采样,对低潮带、潮间带、高潮带植被生长状况开展监测,收集滨海湿地的植被状况,形成完整的数据资料库,及时掌握生态状况。

  “初步看,该区域的植被状况基本上与去年的监测结果相接近;不过,土壤成分变化还得等实验分析,才能做出判断。”王腾介绍得很严谨。

  “别小觑了文弱书生般的王腾,他博士毕业工作近3年,既能够写技术报告,也能深入潮间带、湿地,是生物生态专业植被领域方面的行家里手。”正在低潮带生物采样的王周禹大声告诉记者。

  王腾来到东海监测中心工作,与生态监测室何彦龙博士共同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植被监测的团队,弥补了本单位空白,并积极拓展技术人员的专业覆盖面。

  观潮探路防风险

  尽管近在咫尺,王周禹采样点的泥沙明显软淤,有些地方没过了小腿肚。“大家干活稍微麻利点儿,要在潮水涨潮前把低潮带、潮间带和高潮带的样品采集全部完成,等潮水涨上来就危险了。”

  在低潮带,王周禹的生物采样技艺娴熟、经验丰富。他采集了部分泥样,将放有泥样的专用筛子拿到海水中筛洗时,感觉潮水略有上涨,赶紧提醒同事注意安全。

  王周禹参加工作40余年,一直是生物生态组外业采样的主力,不管是参与出海外业大监测工作还是潮间带生物采样,始终坚持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的优良传统,无私帮助后学者,毫无保留传授经验。

  作业中,王周禹告诉记者,潮间带采样最要注意的就是掌握潮水涨落的时间、规律以及泥沙淤积程度。因为潮间带采样要采集高潮带、潮间带和低潮带的样品,低潮带的样品只能等潮水退去采集,落潮和下一个涨潮间隙必须完成所有的样品采集,确保任务完成及人员安全。

  崇明横沙一带的潮水涨落较为规律,相对来说危险系数不大,有潮汐表可查。从岸边选择去低潮带区域的道路也非常重要,必须依靠经验。由于从未有人员往来,所有的路都靠采样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探寻,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原路去、原路回。

  王周禹说,还有一些地方涨潮落潮规律不明显,比如江苏苏北沿海的“怪潮”所在区域就是这样。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潮水会在半小时内快速上涨1米多,很快没过沿海滩涂处,采样人员毫无自救和喘息的机会,极其凶险。

  “只要有一次探寻之后,做好标记,以后就都可以通过这条路采样,不就减少风险了吗?”记者好奇地问。

  “没有这样简单,这个只能作为参考。一方面,泥沙淤积程度随潮水大小和时间不同有差异;另一方面,不同任务设置采样站点也有差异,不是每次都在同一个站点采样。”王周禹解释道。

  小心翼翼保安全

  “哎呀!”随着一声惊叫,记者随外业组顺次采集潮间带和高潮带样品,沿原路趔趔趄趄返回时,一不小心,一个踉跄直挺挺地趴下去。在趴倒的瞬间,记者下意识一手护住相机包,一手撑在石头上,额头差点碰到大石头上,小腿、膝盖、胳膊、手掌多处擦伤。一旁的王周禹闻声,赶紧搭手帮忙。

  “幸好没有大的伤害。”王周禹长舒了一口气,“今天走的这条路,是我在潮间带采样以来最好走的路了。昨天的淤泥路,才更危险。”

  前一天傍晚,为了在潮起潮落间隙完成任务,外业组冒雨前往泥沙淤积的上海横沙岛滨海湿地东滩采样。王周禹完成任务后想尽快上岸,从一个直线距离不到半米的地方,蹚过淤泥经岸滩堤坝上来。凭着经验,他觉得淤泥可能不浅,但为了赶时间,便大胆尝试。

  王周禹将随身携带的竹竿插到淤泥稍微用力一试,一人多长的竹竿陷入三分之二还多。

  “太淤了,太深了,肯定不止一米,很危险,得换一个地方。”外业组一些贪恋近路的想坚持一下,直接就被否定了。

  “不行,不行。”他们多花了半小时绕道迂回,安全上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