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科研教育

打通深海探测装备研制“最后一公里”

作者: 记者朱彧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10-09 打印本页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承担的“深海探测装备研制试验平台”项目通过验收。作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的最大单体,该项目总体目标和实施背景是什么?目前完成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技术创新?《中国海洋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郑玉龙。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该项目。

  郑玉龙:“深海探测装备研制试验平台”是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支持的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于2013年立项,总投资5578万元,是专项资金中单体最大项目。建设地点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长峙岛。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为解决国内制约深海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缺乏公共、标准的试验平台这一瓶颈问题,建设模拟深海环境综合测试工程实验中心和试验船舶码头与浅水试验场,为深海探测技术的研发、试验和检测提供国内一流的平台,并实现向全国开放共享。

  记者:为何要实施该项目?

  郑玉龙:当前,我国已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一些深海探测装备已经历了海上成功试用阶段,迫切需要走向产业化道路。而产业化又需要进行高频次、长周期的产品化试验。海上、船上等特殊条件的模拟试验平台,是我国深海探测装备产业化的重要步骤,因此要开展深海探测装备研制试验平台建设,促进和带动我国整体海洋探测技术水平的提高。

  浙江拥有广阔的沿海海域,具有深海技术装备研发、试验、试用和检测平台发展的天然条件和产业环境。此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也为深海探测装备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该项目的建设,将服务浙江、面向全国,成为发展深海探测装备产业的基础平台,并有望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为浙江蓝色经济提供新的动力源。

  记者:目前项目完成情况怎样?取得了哪些技术创新?

  郑玉龙:历经近5年时间,目前该项目已实现预定的各项建设目标,顺利完成科考码头和实验中心大楼两大工程建设;完成深海环境装备试验平台、水下探测取样装备测控平台、深海环境地质样品测量平台、浅水试验场、视频监测和浅水辅助观测等6项功能平台建设。

  深海环境装备试验平台中的压力试验装置是该项目的关键设备之一,可完成深海装备研制的电子舱等关键件的100兆帕抗压力试验,相当于1万米深海试验。可实现-40℃~+150℃的恒温试验,可满足模拟深海极地所有的环境温度变化。盐雾试验装置和振动模拟设备分别可模拟海洋盐度开展腐蚀试验和受外力作用下的振动试验。

  水下探测取样装备测控平台是项目组自主创新研发的平台,可在实验室完成万米同轴缆和光电复合缆的直流供电、交流供电、阻抗衰减和光衰等模拟,并可自由调节各项参数。该平台用于深海装备上船前的功能和稳定性测试,为海上调查装备的应用提供一种新型的检测手段。

  该项目实现了浙江大型科考船舶码头零的突破。科考码头作为“向阳红10”船的母港,近几年多次见证了中国大洋科考的起航与回港,同时还为其他科考船和公务船舶提供共享停靠。

  总的来说,该项目首次开展了用于深海探测装备研制的同轴缆、光缆模拟系统研制,并构建装备试验平台,形成由实验室的环境检测、实验室通信检测、码头浅水试验和船舶移动试验的深海装备研制试验流程。通过技术创新和平台构建,为国内打造了一流的深海探测技术的研发、试验和检测共享平台,为解决国产深海装备从研发走向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