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科普 > 人文地理

“脚车”的轮回

作者: 林长华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8-28 打印本页

  走在福建东山岛路上,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的景象,常常让我感慨万千。回首那个视自行车为奢侈品的年代,“脚车”(闽南人对自行车的俗称)前行的辙痕似又清晰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四大件”。姑娘找对象能有这“四大件”,简直像今天嫁给了“土豪”。1979年底我结婚时,买不起也买不到自行车。新婚之日,4辆七拼八凑的杂牌旧自行车是我动用“洪荒之力”借来的“迎亲车队”。那个年代,谁拥有崭新的自行车无不有着满满的自豪感,有人还会推着车到照相馆照相留念,犹如与明星合影一般。

  也难怪,改革开放前,点煤油灯的油都得凭票供应,自行车难买也就不奇怪了。那时我的老家东山岛西埔镇有一个“东山汽车站”,班次少得可怜,买张车票别说有多难。当时在离车站不远处有个“单车社”,到县内外出差的人大都到单车社坐自行车出行。到汕头办事,130多公里路程也一样得靠自行车。83岁的单车社老工人谢玉光回忆:“当时用自行车载客到汕头是按公里计算车费的,每公里3分钱,到汕头每人也只收3元多钱,遇到路况不好或者坡陡,乘客还得下车。”单车社有一位师傅车技了得,他经常骑自行车到25公里外的西港盐场装载14包海盐,车后架还载了个10来岁的小孩,遇到上坡时,孩子就跳下来帮忙推车,其辛苦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完全取消计划经济,自行车得凭票供应,就连小孩子骑的儿童自行车也不易买到。1986年元宵节,我到漳州参加“九县一区首届灯谜会”,起程前,妻子千叮万嘱要给孩子买一辆儿童自行车。比赛结束后,我跑遍漳州城区,竟然一无所获,最后只好转去厦门,逛了几条街,才在一家商店花19元买到了。19元的“小车”占去我将近一半的月工资!回家后全家人都很开心。我的祖母平时不苟言笑,看到孙女骑着童车在庭院转来转去,也高兴得咧嘴笑起来。

  斗转星移,随着生产力发展,计划经济取消,买自行车再也不用凭票和批条,各种各样的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好几辆。就说我家,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换了10辆自行车,最后也逐渐被摩托车、小汽车取代了。许多家庭的自行车被抛弃在房前屋后,任由日晒雨淋。至今我家还搁置着3辆比当年迎娶新娘还好的自行车。前几天,遇到一个收废品的,问她每辆多少钱收购?她伸出3个手指,我以为是30元,心里还嘟哝:“连废钢铁的价都没有!”然而,她的收购价却是每辆3元!这巨变简直比动车还快!是啊,能不快吗?这两年,共享电动车都在我们海岛渔村时兴了。

  今非昔比!经过“升级换档”的自行车,已不再是代步和货运的主要工具,它变成骑游、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的“玩具”,成为绿色出行和健身运动的另类需求。海岛自行车运动协会、骑行俱乐部相继诞生,体现了更多的绿色低碳和休闲趣味,骑友们不时邀约出岛外、游省外,骑出健康和乐趣。2016年10月15日,福建东山岛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中国·东山岛首届国际自行车邀请赛,国内外800多名自行车爱好者倾情奉献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嘉年华。

  回望这40年,自行车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共享,从主要交通工具到时尚的环保健身器材,它已成为改革发展的历史见证。一时间,自行车反倒又成了咱海岛的稀少“物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