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民生

温州市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显成效

作者: 记者安海燕 通讯员池瑞昌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8-22 打印本页

  7月11日,今年的8号超强台风“玛丽亚”来势凶猛。清晨6点,暴雨即将降临“台风之乡”温州平阳。

  腾蛟镇秀垟村村民彭来匣已经70多岁了,腿脚不便,不肯听从村人劝说离开家。

  久劝无果,情急之下,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昌斌背起老人就撤。还没等他们到达避灾点,大雨倾盆而下。

  杨昌斌背着老人撤离的画面被有心人拍下,成为“网红”照片,被多家媒体转载。


  作为全国首批4个“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之一,温州市从2014年获批,到2016年通过验收,再到近两年的不断完善,在“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上展现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杨昌斌正是温州市防灾减灾工作组成员之一。

  “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每次台风来临之前,温州都会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市12个避灾点内,有足够的食品,有毯子、席子,还有照明装备、发电机,以及雨衣、救生衣等应急用品,各类物资价值30余万元。

  全市45名海洋灾情信息员,分为7个小组,分区包片,前往渔港、渔村等风险隐患区巡查指导抗灾。

  温州实行“定人联船”制度,台风来临前,669艘机动渔船可全部收到预警信息,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回港避风,确保船进港、人上岸。温州海域内的4条航线,能及时获得海洋和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报信息,调整航运方案,保障旅客安全。

  防灾减灾,“打通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要将预警信息及时通知到基层群众。杨昌斌说:“我们是老办法、新办法一起用,只要能通知到群众就好。村里的大喇叭,还在发挥作用。而报纸、电视、短信、微信,还有海洋减灾APP、户外大屏等各种手段,全部在示范区建设中整合起来。”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温州市成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救援队、海洋环保志愿者队伍、海洋灾情信息员队伍,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海洋防灾减灾中。

  “两系统一平台”提升预警报能力

  海洋环境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基本支撑。如何做到预警报的及时准确,温州示范区在精细化预报体系建设上,致力于观测监测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可视化平台建设。

  观测监测体系建设包括了波浪浮标、红外视频监控探头、临时潮位站等基础性设施建设。

  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由5部分组成。包括海域常规预报,南麂岛旅游专项预报,精细化风暴潮漫堤预警,灾害性海浪预警,天文大潮消息发布。

  可视化平台建设则包括数据库、综合平台、微信公众号,以及通过电视、短信、LED显示屏对各类预警报进行发布推送。仅航线预报一项,自2016年服务社会以来,共计发布浪、潮、风等各类预警报3300余条。

  建设海洋智慧减灾体系

  建设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动态化、业务化、智能化、可视化的‘七化’智慧海洋减灾体系,是温州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

  智慧海洋减灾体系建设内容包括6项。一是收集地理空间、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及经济社会等数据,建立标准化智慧海洋减灾数据库。

  二是研发精细化洪、涝、潮耦合实时淹没预报模型,建设实时淹没预报体系。

  三是针对风暴潮灾害在时间、空间、强度上具有明显的系统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建设动态风险评估体系。

  四是以示范区现有海洋灾害避灾点为试点,探索标准化、信息化的海洋灾害应急避险体系建设,实现避险场所的标准化和逃生路线的智能化。

  五是建设集数据接入、基础数据库、灾害预报、灾情研判、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GIS信息库、预案管理、机构人员管理等于一体的智慧海洋减灾平台。

  六是组织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海洋减灾的网格化管理,打造专兼职的海洋减灾队伍。

  据悉,海洋智慧减灾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防灾减灾系统内部最大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对社会公众要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效能最大化。

  同时,此举旨在加强建设项目的规范化过程管理与科学评估,强化日常管理,保障智慧海洋减灾体系建得成、用得好、可持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