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政务 > 权威解读

如何深耕海洋牧场?大陈海域海洋牧场国家示范区用了这四招

作者: 来源: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时间:2018-08-14 打印本页

  201712月,椒江区大陈海域获批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已投放各类人工鱼礁10.5万空立方米。

  近年来,椒江区以创建“中国东海大黄鱼之都”为契机,结合大陈海域特色,在保护海洋生态基础上,创新推出以大陈黄鱼养殖为主、其他海洋生物养殖为辅的高效养殖方式,探索海钓+休闲模式,合力打造集生态修复、渔业养殖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海洋牧场,成效初显。

  一、修复海域,先从生态做起

  椒江区先从生态做起,通过投放人工岛礁,构筑海域生物栖息地,自2004年以来,椒江区累计投放改良式人工鱼礁426个。在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帮助下,开展大陈海域本底调查、海域地质勘探,并创新设计了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台型钢混制鱼礁。同时开展船礁建设,使用经过拆除、清洗、搭建、压载等措施的报废渔船改造成船礁,目前已将100艘渔船改造完成,形成10座礁体共5.34万空立方米,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有了生长环境,还需要增殖放流,以此恢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在分析大陈海域优势生物种群及现有育苗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明确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厚壳贻贝、日本对虾等5种种苗为主要人工增殖放流品种;通过建立海洋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社会各界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多种方式,形成多渠道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投入机制。截至2017年底,大陈海域人工增殖放流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引入各类社会资金500余万元,增殖放流各类苗种8亿尾(只、粒)。

  二、渔业转型,发展高效养殖

  通过与国际铜业协会合作,椒江区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了铜合金高桩围栏养殖模式,使得水产品成活率提升10%左右,养殖效益提升近30%;目前椒江区已投放深水网箱300余个,大型抗风力深水网箱养殖区规模为全省最大;新兴的筏式贝、藻类养殖规模也已达3000多亩。

  椒江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大陈黄鱼养殖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以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大陈黄鱼相关的技术项目建设。其制定的《大陈黄鱼地方标准》,每月都需跟踪大陈黄鱼养殖存栏数与养殖时间,严格按照“大陈黄鱼”标准(在大陈海域养殖时间超过150天,脂肪含量低于9%)监管,确保黄鱼产品质量,维护区域品牌。截至目前,该区的大陈黄鱼养殖水体已经超过150万立方米,有效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大黄鱼1500吨,产值2亿元以上,产量和产值能占到全省三分之二左右。

  三、渔旅结合,推动休闲渔业

  椒江区目前共举办了4次全国性的海钓比赛,大陈岛更是获得了“全国海钓竞赛基地”的称号,每年到大陈岛海钓的专业人士都接近4000人,围绕着休闲海钓主题,大陈岛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海钓船开发建设、海钓用具租赁购买、海钓时渔获销售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依据有地方特色的“大陈黄鱼”养殖,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制定311行动方案,即“建设三家以上黄鱼养殖观光区、设立1个大陈黄鱼展览馆、举办1场特色大陈黄鱼宴”,最终形成看、喂、钓、吃的全产业链旅游产品。同时,坚持建设特色渔村,打造海洋牧场的陆上基地,规划建设了土地堂、大小浦、浪通门三个特色休闲渔村,在201710月,大陈岛旅游度假区被认定为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四、监管并举,注重长效治理

  椒江区通过加强海陆联动执法,不定期组织渔政、边防部门开展联合巡查,三年来共查处没收牧场区域违规使用渔(网)具55件,没收小于可捕规格幼鱼1280多公斤,取缔非法捕捞“三无”渔船14艘。在大陈海域海洋牧场,有着严格的管理办法,如牧场区重要经济鱼类采捕个体体重规格(带鱼60克、大黄鱼125克以上、银鲳60克以上、梭子蟹70克以上)。

  凭借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开展的水下机器人测扫、人工潜水观测摄像等活动,并依托渔业资源调查监测船和海洋赤潮志愿观测船,动态掌握大陈海域渔业资源变化及海洋生态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建设方案,夯实海洋牧场建设成效。如在监测中发现人工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效果较好,比放流前捕捞量增加50%以上,就加大该品种的放流规模,每年增加10亿颗以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