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人物

谢庆道:“外磕脚”上筑起领海基点

作者: 记者周超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8-13 打印本页

  ●人物档案

  谢庆道,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人,1932年出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原研究员,曾任海洋二所副总工程师,198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11月退休。


  黄海之滨、苏北浅滩以东的茫茫大海中,屹立着一座高约30米的灯塔,这就是我国沿海划定的一处领海基点——外磕脚海洋站。30多年前,谢庆道带领海洋二所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勇于创新,自主勘察、设计和建造了这座永久性领海基点,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命建站重任

  领海基点是一个国家确定其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起始点。环绕我国沿海划定的领海基线,就是由这一个又一个基点连接而成的,由点到线再及面,最终形成我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领海基点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宣示主权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虽然早已确立了领海的范围和基本制度,却未对外公布领海基点和基线,导致外国船只误闯我国领海的事件时有发生。若要对外公布领海基点,前提是必须在基点位置处设立石碑或灯塔等实物标志,以有效宣示主权。

  外磕脚就是其中一处需要设立灯塔的领海基点,因其远离大陆、海况恶劣,建立基点工程难度较大,相关工程团队曾多次尝试,均告失败,故此迟迟未能建成。

  1984年,谢庆道从湖南大学调入海洋二所。在湖南大学时,他就是土木工程系教授。来到新岗位,谢庆道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始从事海洋工程领域的研发和建造工作。

  1986年,谢庆道接到上级任务,由其牵头设计建造外磕脚海洋站,用于确立这一永久性领海基点。一场科技攻关与战风斗浪兼具的“海上攻坚战”由此拉开。

  突破“铁板沙”

  苏北浅滩,拥有着辐射状沙洲。那里滩阔槽杂、风大浪急,海洋环境极为复杂。而对于外磕脚海洋站的海上施工来说,这些还是其次。谢庆道说,当时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被当地渔民称为“铁板沙”的水底地质结构。

  铁板沙,顾名思义就是像钢铁板一样异常坚实的水底沙质,是由中细沙子经常年风浪不断冲刷而成。这种沙质海底,在苏北浅滩广泛存在。当时,我国海上工程建造桩基时如遇这种沙质,还未有成功的案例。

  “与淤泥相比,铁板沙非常坚实,桩基很难打下去。”谢庆道说。

  一边是限期完成的建站任务,一边是前所未有的打桩难题,谢庆道心急如焚,他扛着行李来到宁波甬江边的打桩场,一待就是半年。当地的水底有着与外磕脚相似的沙质,适宜针对性地开展试验。在这期间,谢庆道把自己关在厂房里,设计桩基方案,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突破。

  如何让钢筋混泥土方桩顺利突破铁板沙,谢庆道冥思苦想了很久。最终,他设计出一个方案——“打孔”,即:在方桩中埋入一根直径20厘米的无缝钢管,在桩顶安装振动锤,用振动锤和汽锤合力打桩,也许能取得进展。

  结果,这样的设计对于穿透铁板沙来说还是不够。无奈谢庆道来到海滩散步,突然他从踩沙子这一动作中获得了灵感。“我们在海边踩沙子时,是不是你踩得越快,频率越高,就会踩得越深?”谢庆道说。

  于是,他将这一想法运用到了打桩机的设计上。通过调高打桩机的打桩频率,缩短每次打桩时气锤距离桩基的间距,从而加快了桩基的振动频率,使其更容易进入海底。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从而解决了外磕脚海洋站建站面临的难题。在桩场的成功试验,让谢庆道信心倍增,他随即决定率队出海建站。


  苦战“外磕脚”

  19865月,谢庆道等人抵达宁波港。出海之前,他们在穿山岛附近海域测量了三天三夜的潮位,实时掌握了潮涨潮落情况。随后,搭载着谢庆道等技术人员和建站材料的8艘船,从宁波港出发前往外磕脚海域。

  彼时的南黄海,风大浪急、波涛汹涌,很多人都晕船了。最令人担心的是极为有限的施工时间。

  据谢庆道介绍,外磕脚所在的苏北浅滩潮位变化频繁,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高潮期,施工船只有在这时才能驶入站址。一旦潮位开始退去,船必须马上撤离,否则就容易搁浅。

  因而,准确掌握潮位变化对于海上施工非常重要。为此,他们安排了专人负责监测潮位和接收气象预报,每隔1个小时报告1次。

  一根长60米、重约七八十吨的水泥桩,想要在起伏不定的海上竖立起来,并准确打入30米深的预定海底,难度可想而知,不仅考验着施工人员的技能,也是对谢庆道设计建造的桩基“实战能力”的大考。

  “如果桩基深度不够,海浪袭来就很容易倾斜,甚至倒掉。一旦桩基倒下,在这么风大浪急的海上想要把它扶起来,会无比困难,这也同时意味着建站工程的失败。”谢庆道说。

  后来,施工人员几番尝试,不断调整施工方法,终于成功将第一根桩基打入海底预定深度。

  当时,在空旷无边的海面上,谢庆道站在几十米高的桩基顶端的施工铁架旁,被随即喷涌而出的黄沙浇了一身。但他浑然不觉,反而放声大笑。“我知道成功了。”多年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谢庆道的嘴角又浮现一抹笑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第一根桩基的经验,随后的几根桩基被顺利打入海底。紧接着,施工人员开始焊接横梁、浇筑混凝土、安装海洋监测和照明设备。就这样,一个兼具海洋环境监测和灯塔作用的海上平台顺利建成。我国划定的外磕脚领海基点,从此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有了实物标志。

  “我还想再去看看”

  30年前建造外磕脚海洋站的经历,成为谢庆道这一辈子最为骄傲的事情。一个月后回到码头,他就接到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通知。从此,他成了“打桩专家”,又参与了永暑礁海洋站建站工程,设计制造了有名的“高脚屋”。

  如今,86岁的他已经退休多年,每当想起漆黑一片的海面上,有一束从外磕脚灯塔上发出的闪烁灯光为过往船只指引着航向,也警示着这里是中国管辖海域,他就觉得分外满足和自豪。

  “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想再去那里看一看。”谢庆道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