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科普 > 人文地理

寻访盐灶村

作者: 唐少连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7-11 打印本页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的盐灶村,因建灶煮盐而得名。300多年来,盐不仅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也曾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靠海吃海,以盐为生,盐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


  时代变迁,步履匆匆,村镇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见证湛江市制盐业历史的盐灶村,如今“灶不存,盐不见”,旧迹难寻,令人叹息。

  建灶煮盐得村名

  盐灶村分为上、下两个村子。上村地势较高,下村地势低洼,两村田坑相隔,大路连通,田畴碧野,高低呼应。经过实地踏访得知,先民们搬迁来盐灶村时,择高处而居,免去雨水浸巷、庭院积水之苦。随着人口增加,原有的村落无法满足居住,子孙后代巧做疏浚,低洼之处建宅起屋。故上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下村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盐灶村原名并非如此。据《吴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末,原在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里经商的上贤公,南下广东,另择宝地拓展商路。孰料途中船遇台风,被迫就近靠岸登陆。上贤公在烟楼岭南麓开基,以岭的名字作为村名——烟楼村,随之落地生根,建家立业。后因人口众多,聚居地日渐扩展,烟楼村已不能概括,遂改名那速村(壮语与汉语混合村名,意为筑堤成田)。直至清朝康熙年间,盐灶村的第八世祖吴官玻公,在村前的海滩上抟泥、搭灶、煮盐,村民或帮工,或效仿以此谋生,渐渐地建灶煮盐成了村庄的一大产业,村民索性将那速村改名盐灶村,一直沿用至今。


  从烟楼村到那速村,再到盐灶村,600年间,村子3次更名,却始终与盐结缘。据当地人介绍,盐灶村一直有盐田。旧时,盐田属于私人产业。1949年后,盐田归集体所有,村民在盐场做工,晒盐制盐,一直持续到十多年前。2006年,村前盐田整体卖给国联水产公司,改造成虾池。自此之后,村民不再晒盐。

  晒盐制盐的痕迹,在村中依稀可寻。从现在的虾池大概可以估算出盐田的规模,几百亩连成一片,好不壮观。有些村民家里还保留着11年前晒制的精盐,至今舍不得吃。那是村前盐场最后一次晒盐的收获,在村民看来,意义重大。

  曾经家家参加、户户晒盐的壮观场景已成为历史。如今的盐灶村,老盐工另谋生路,年轻人勇于创新,运输、海水养殖等产业代替了之前的制盐业。

  村名见证制盐业

  盐灶村,因盐得名,因盐出名。它不仅记录了湛江市制盐业的发展印记,而且见证了全市制盐业的前世今生。

  从湛江制盐业的历史来看,东海岛盐灶村这一带是发源地之一。制盐业是湛江市最古老的手工业之一,历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湛江市海岸线1555.7多公里,海潮直抵岸脚,利于发展制盐业。

  从唐代始,广东沿海地区百姓就有“煮海为盐、远近取给”的做法。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沿海地区百姓开始煮熟盐。南宋绍兴初年,本地开始建立盐场。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开始晒水产盐,随后熟灶日少。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晒水产盐技术由东海岛、南三岛传入海康、徐闻,随之本地区沿海一带筑起了一批小规模盐田。由此可见,早在160多年前,东海岛的晒水产盐技术就在湛江首屈一指,有许多定型的做法和成熟的经验。

  东海岛的主要产盐区,集中在东简的庵里、盐灶这一带。盐场主要分布在庵里村、东参村等地,其中,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东简的庵里盐场最有名。庵里盐场可以说是雷州半岛地区乃至粤西地区较早使用“海水煮盐”生产工艺的盐场。一直以来,为雷州半岛盐业系统输送了一大批制盐生产工艺技术人员。盐灶村的制盐骨干,均被吸收到庵里盐场当技术员。


  走访盐灶村之前,我对建灶煮盐特别感兴趣,试图找到保留下来的旧灶和煮盐用具。实地走访后得知,建灶煮盐只是个通俗的说法。早期,曾有一些小作坊式的、家庭式的建灶煮盐,但盐灶废弃很久了,更不需柴火煮盐,而是引海水于盐田,烈日暴晒,风力相助,蒸发水分,结晶成盐。

  据《湛江市志》记载,1990年,湛江市盐场有76个,盐工、盐民3600人,盐田生产面积2913公顷,年产原盐14.5万吨,占全省的40%,产值为2120.5万元。20世纪60年代末,庵里盐场每年上缴税收70万~100万元,产量最高时,曾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

  传统渔村“盐”发展

  在湛江市,带有盐字的村名还有许多。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如今,这些村庄“徒有盐名”,灶不存,盐不见,旧迹难寻。伫立盐灶村,放眼虾池,追忆盐田,思绪纷飞。

  据67岁的村民吴树琼说,1994年村里实施“改低工程”,曾在村前的海滩——长坡挖到旧盐灶的灶泥。由此可以看出,几百年前的盐灶,并非用砖块砌成,而是用海泥揉圆、晒干、砌成灶。久经火烧,色呈暗红,坚固无比,只可惜被推土机碾压碎了。如果当时收集起来,加以保护,并收集制盐工具,制作模拟图,建立村庄博物馆,就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当时的历史,。

  盐灶村与宝钢湛江钢铁工业园区同在东简街道,两者相距十余公里。要是将村庄的盐业博物馆与宝钢工业园结合,开发乡村旅游,先参观古老的制盐工艺,再看看现代化的制造业,这边鸡鸣农舍,那厢机响厂区,庄稼与牛羊同在,钢花与汽笛共存,这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景,该是多么令人神往。

  盐灶村的盐田,被虾池取代。昔日安静的盐田,被增氧机喷出的白色水泡打破宁静。粤西地区盐业系统的开创者之一——庵里盐场,曾是该区最大的集体盐场,也在产业发展中被淘汰了。该盐场生产的盐达不到标准要求,被迫于今年停产。昔日的办公地点,如今长满了荒草,只有零星的几个职工守护,盐田一片荒凉。听着老员工讲述曾经的繁荣,感慨无限。在大工业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传统小工业如何适应大市场,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