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历史民俗

三千里跃进“南门海”

——中国南沙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立纪略
作者: 徐志良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7-09 打印本页


  1988年5月,中国拟在南沙群岛永暑礁建立海洋观测站。中央批准由原国家海洋局和海军联合组织建站前的考察,取名为“8701任务”。南海分局首先组成建站考察队,命“向阳红5”号海洋考察船开赴南沙。作为此项任务指挥部的秘书,此文作者有幸见证了我国南沙群岛永暑礁建站考察的艰辛历程。

  30年过去了,永暑礁早已闻名遐尔,曾经记录的史料也公布于世。

  从今天开始,本版在《蓝色档案》栏目里,特约作者讲述中国在南沙永暑礁建站鲜为人知的故事,敬请关注。

  本期刊登的是首章《海委会上的博弈》。

  ——编者

千载难逢的机遇

  1987年3月,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的严宏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年会上,遇见了一件千载难逢的大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发表《大陆架公告》和国际海洋法会议的召开,一个世界性的“圈海运动”呈现波谲云诡的发展态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目光转移到了海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政府间合作组织,同时也是多种多样的非政府合作组织的网络节点所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这个国际组织将中国的教科文事业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1960年成立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会”)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协调全球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观测和海洋服务的职能组织。这个机构始终致力于协调世界各沿海国家进行海洋和海岸带及资源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改善沿海国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可持续发展等。

  1987年3月17日,海委会第14届年会在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厦召开。海委会成员均为各国政府主管海洋的行政官员,他们每年就海洋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协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这一年的海委会年会,因为需要研究决定许多重大事项,早早地拉开了帷幕,共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

  海委会拟出的重大事项之一,就是为应对海平面升高这一全球性问题,审议通过《全球海平面观测计划》中的《观测网站计划》。这个计划既要在世界大洋展开规模宏大的海平面观测,也要求各沿海国家积极参与,建立观测网点、实施常年观测。所测资料汇总分析,除了用于预测全球海平面升降的总体趋势,还可以成为世界各国分享的区域性资料,为区域内国家和地区预报海洋灾害和气候趋势服务。基于这样一个国际性公益事业,世界各海洋国家基本都参与了进来,中国周边的8个海洋国家也在其中。

  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后,对国际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历来十分重视。本次年会上,中国派出以新任的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为团长的代表团与会。

把握形势积极争取

  1987年3月22日,分组参加海平面观测系统讨论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俞沪明,偶然从一张公开的地图上发现2个重要的网点标在了南海,一个是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标为第74号;一个是在西沙群岛海域,标为第76号。这是全球海平面观测计划中必须要建设的固定网点,即海洋观测站。

  当年中国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已建有一个海洋观测站,但这个网点没有与“国际接轨”,实施海平面观测必须重新布局,以达到无空白点和全球联网的目的。

  俞沪明还看到,这两个标号的下面都有一行英文小字“China”,说明这两个海洋站的建设和管理都拟由中国政府承担。俞沪明是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官员兼英文翻译,他感到事情很重要,没等散会,就赶紧回到中心会场报告严宏谟。

  严宏谟听完俞沪明的报告,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他立即把情况报给外交部,同时通知有关部门赶紧做专业性的研究,做好应对大事件的准备。

  南沙群岛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未签订之前,周边一些国家肆无忌惮占岛填海。时有海洋调查船出没于边疆远海的国家海洋部门,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现在,这个机会似乎从天而降,严宏谟异常兴奋。

  但在当时,好消息还只是一个“影子”,议题必须通过大会讨论和表决通过才能生效。严宏谟抓住外交场合常有的“走廊外交”机会,与海委会秘书处的负责人和专家沟通,代表中国政府向他们郑重表态:“中国将积极配合海委会在南沙和西沙建立海洋站,为国际合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委会秘书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相关国家提出疑义,这项计划将如期进入大会表决程序。”

  海委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一个建设项目,在主权上产生疑义,直接否定或搁置是没有悬念的。这个国际组织公开声明:不解决领土争端和主权归属问题。

  这次会议安排的程序很多,计划28天才能闭会。本来,这种国际会议,各国的参会者不一定每天都到会,严宏谟却一天也没缺席。除了将会场有关情况通过大使馆向国内报告、安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准备,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组织代表团成员密切注意相关国家代表的动向,拟好可能出现意外时的应变之策和应对之词。

  会议最后两天,进入大会表决程序的297个观测站网分布图,全部张贴在会议休息大厅的展示版上,第74号南沙群岛站和第76号西沙群岛站,建站承担国均署注为中国,即“China”。

  展示版如此醒目,网站图也放得很大,这时候,如有别国代表提出异议,会很麻烦。严宏谟等中国代表都很紧张,不断观察来展板前浏览的代表。

  设计建设全球297个海洋观测站的是海委会名下专业委员会的一些海洋和气象专家。他们之所以一致要在西沙和南沙海区建设海洋观测站和把建设国家署注为中国,首先说明当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是没有疑义的。其次,南沙、西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现状,也必须由一个与国际海洋观测水平相当而有责任能力的国家来建设和维护。

历史的选择

  表决的时刻终于到了。严宏谟至今记忆犹新,那天的巴黎阳光明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Y字形大楼会议大厅里,各色人种,熙来攘往。早餐后,中国代表团成员严宏谟、葛有信、曹丕富、俞沪明等人从所在酒店步行走进会议大厅。严宏谟下意识地看了看几个敏感席位上的代表,他们的表情看上去比较轻松,没有什么异常。他又看看主持席上,厚厚的文件堆放在大会执行主席话筒旁边,工作人员正在摆放座牌和杯具。严宏谟不断地让自己保持冷静:“很好,一切正常。”

  1987年4月14日,大会主持人、菲律宾籍的执行主席郑重地介绍了议题的主要内容,逐条宣读需要表决的事项。之后,他停顿了一会,看着大家说:“现在表决全球海洋平面观测计划!这是一个公益计划,又在边远的海域进行。”代表们全部举手表示同意,主席当场宣布:“没有疑义,大会一致通过《海平面观测网站计划》。”

  如同一个运动员经过多次训练、终于在世界赛事上拿到了金牌一样,此时的严宏谟非常激动,眼圈都湿润了。但他还是习惯性地把嘴唇咬紧,按捺住内心的兴奋。虽然大会全票通过,他还是担心情况有变,叫同事赶快到秘书处收取正式文件,连夜拍发电报回国,让“家里”尽早准备,赶紧行动。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对愈演愈烈的中国南沙群岛争端形势来讲,“上帝”在那一刻做到了公平公正。严宏谟争取到的中国进驻南沙群岛的这次“国际理由”,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必然要走向海洋、经略南海实在弥足可贵。在我国海洋史上,它将是一座里程碑,值得永久纪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