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海岛观察 > 热点现象

自从实行了“滩长制”——浙江象山看效应

作者: 记者 王自堃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6-25 打印本页

  谈及滩长制,就不能不提浙江象山。2016年年底,宁波市象山县率先推出护海新机制——滩长制。由点及面,到2017年8月,浙江沿海全面走进“滩长时代”。

  滩长们都是谁?上任后,他们为海洋环境带来了什么改变?给了人们哪些启示?未来又会怎样?近日,《中国海洋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滩长制发源地上的新作为、新景象。

  渔家村落旧貌换新颜

  青山长青,绿水长流,走在背山靠海的象山县黄避岙乡塔头旺村,眼前一派田园风光。

  这是一个以渔耕文化和滩涂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渔家村落,黄避岙乡副乡长张楹是这里的滩长。

  村里的主要街道沿海而建。柏油路旁,一条红色步道蜿蜒3.5公里,像飘扬在海岸边的一条红绸带,人们漫步于此,一览山海美景。

  这片海湾建有西沪港,是象山半岛滩涂面积最大的内港。几年前,潮水退去,露出的滩涂上到处都是地笼网。张楹告诉记者,用现在的话说,地笼网的数量之多容易引发“密集恐惧症”。

  违禁“地笼网”没了踪影

  “滩长的任务之一就是负责整治地笼网和滩涂串网等违禁渔具。”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鲍祝军说。象山县滩涂面积11万多亩,目前共设置县级滩长34名,乡镇级滩长116名,村级护滩员118名,实施滩长制以来共清缴地笼网20多万顶,滩涂串网10万米以上。

  张楹拿出一本蓝皮“账本”,这是《象山县“滩长制”巡查日志》。从1月翻到5月,在地笼网、滩涂串网、“三无”渔船等巡查项目中,护滩员勾选的都是“无”。只有5月16日这天,地笼网一栏才划了一个“√”,表示“有”。

  “地笼网管理很难,渔民趁天不亮就放,晚上再收。”张楹回忆,16日白天,护滩员坐船出海,发现了地笼网迹象。与此同时,一架无人机实时航拍西沪港滩涂动态,覆盖面积达6.1万亩。两相结合,地笼网被抓了个“现形”,共计清理350余顶。

  浙江海滩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是沿海渔民生产作业的重要场所。滩长制作为河长制由内陆向沿海的延伸,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片包干等方式保证各级责任落实,成为了海岸管理中的一大特点。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一打三整治”协调办负责人江黎认为,滩长制实行后,村民互相监督、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护滩神器”——无人机的出现,也将有利于消除管理死角。

  滩涂有了新用途

  年初,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浙江省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更多引入竞争机制进行配置,包括完善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等。

  如今,象山迈出了滩涂有偿使用的第一步。根据塔头旺村规划,全村1800亩滩涂,将有100亩用于开发。由乡镇政府申请滩涂海域使用证,分包给村集体。有了滩涂使用权,村民开展起了休闲旅游,推广滩涂挖蛏、滩涂拔河等体验式项目,招徕游客,实现村民增收。

  村里最近将采购一批沙滩躺椅和儿童游乐设施,摆放在西沪港滩涂游乐区域周边,以更好地满足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需求。同时,他们还设立了“渔家风情馆”,以渔耕文化、渔具展示等为载体,展现生态宜居、渔业文明的新农村风貌。

  鲍祝军认为,在滩长制的实行过程中,首先解决了两大问题——“有人管”和“管什么”。“有人管”即网格化管理沿海滩涂,责任到人;“管什么”即管辖滩涂的例行巡逻、违禁渔具的清缴、“三无”渔船的查处取缔、入海排污口的排查等。

  现在,“如何管好”也已提上议事日程,象山正探索着给出自己的答案:加强岸线整治修复,以利用促管理,形成滩涂保护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