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生态保护

一场联防联控浒苔攻坚战

作者: 记者王晶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6-19 打印本页

  6月9日~10日,世界目光聚焦青岛。上海合作组织迎来了扩员后的首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

  6月恰逢青岛浒苔绿潮易发生时期。为做好黄海海域浒苔绿潮联防联控,确保上合峰会顺利召开,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及早防御,有效减轻了灾害影响,打赢了一场浒苔联防联控攻坚战。

  未雨绸缪 统一部署

  峰会前夕,自然资源部印发《保障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对峰会前期和峰会期间的浒苔绿潮监视监测、预测预警以及打捞处置等作了详细部署,要求江苏省、山东省以及部属有关单位,启动联防联控机制,“早发现、早预警、早监控、早处置”,协同应对黄海浒苔绿潮灾害。

  从3月开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织跨区域、多部门专家咨询会商,对今年浒苔规模及可能性发展对青岛市的影响进行了科学研判,为如何治理浒苔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省、山东省和青岛市主要领导就浒苔防控相继批示,要求确保万无一失。地方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沿海一线成立应急指挥部,严阵以待。

  自然资源部会同山东省、江苏省、青岛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跨区域浒苔绿潮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专事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与生态环境部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联合督导。

  海陆空联动 有效监测预警

  3月初,北海分局启动卫星遥感常态化监测,依托卫星、飞机、船舶、海洋站为一体的绿潮监测体系和漂移预测技术,持续关注绿潮发生发展动态。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数值模拟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松介绍,今年4月~5月借助卫星遥感,相继在南黄海发现马尾藻和浒苔分布。中心利用自主研发的“卫星遥感绿潮监测系统”自动处理数据,制作出绿潮综合分布图。并结合绿潮所在海域和可能影响海域的海面风、海流和海浪等综合数据,采用自主研发的绿潮斑块漂移模型,精细化预测模拟绿潮漂移方向、位置和影响岸段,获得绿潮斑块未来72小时的逐时漂移信息,绘制了绿潮漂移预测图及时通报。

  截至6月11日,北海分局累计派出7艘监测船舶,出海70余航次,海上巡视7300余海里,飞机(含无人机)飞行3架次18航时,在海上重点监测绿潮边缘线和密集分布区,监测浒苔生长状况、水质状况、周边生态敏感区分布情况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累计制作各类监视监测报告201期。

  为落实“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北海分局启用全国海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实现监视监测、预测预警等数据快速统计和信息及时共享,提高绿潮灾害应急时效。海、陆、空、卫星获取的预报监测数据均上传到全国海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绿潮功能模块,相关人员随时可在手机上查看浒苔情况。东海分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浒苔绿潮联防联控。

  随着峰会的日益临近,浒苔绿潮防控进入关键期,北海分局在自然资源部的统一领导下,加大力量投入,动态调整工作安排,强化应急值班,增派船舶、飞机等一线监测力量,密切关注浒苔发生发展态势,科学预测浒苔绿潮走势,及时向地方政府通报监测预警信息。

  联防联控成效显著

  在浒苔绿潮发生前、发生初期、峰会前期,北海分局多次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专家会商,充分利用近10年绿潮监测预警数据,对2018年浒苔发展趋势进行研判,每日对南黄海海域进行大范围监视监测,及时掌握浒苔绿潮分布规模、发展态势,开展漂移预测,指导高效精准打捞,为科学调度船只拦截、打捞、清理浒苔绿潮提供数据支撑。

  江苏省4月10日启动绿潮防控工作。在浒苔绿潮源头区辐射沙洲设置了12条通道、3道防线,组织沿海14个县市实施“网格式”浒苔防控,每间隔8海里左右布设1艘~2艘渔船。

  从日照到青岛,山东省组织设置了4道海上拦截防线,在日照设置两道打捞线。青岛市在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所湾等重点海湾和重点海域及各海水浴场设置了近岸拦截网4万米,安排船只在浒苔通道上巡查打捞,确保拦截在大公岛以外海域。各地还组建了海上打捞队伍,共同开展海上打捞工作。

  记者了解到,自3月始至今,自然资源部累计派出监测船舶11艘、执行123航次,海上巡视近1.4万余海里,飞机(含无人机)13架次,处理卫星图像255景,制作各类监视监测报告342期。江苏省、山东省和青岛市累计投入打捞船舶900余艘,组织打捞浒苔19万余吨。最终,浒苔被狙击在青岛大公岛以外海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