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海岛观察 > 热点现象

舟山为海洋恋礁性鱼类造“新家”

全市已累计建设各类人工鱼礁47.5万空立方米
作者: 徐博龙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5-31 打印本页

  中国海洋报讯 日前,舟山皓翔运输有限公司“皓翔67号”船在舟山渔场庙子湖岛东侧海域投下最后一批人工鱼礁。至此,今年该市计划投放的5300个鱼礁已全部完成投放。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市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先后在中街山列岛和马鞍列岛等海域投放各类人工鱼礁47.5万空立方米,为海洋恋礁性鱼类建造了一个又一个海底“新家”。

  据了解,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在近海水产资源严重衰退的情况下,选择特定海域,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可以修复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护的场所,有利于实现渔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早在本世纪初,舟山市就启动了人工鱼礁建设。该市最初选择在普陀区朱家尖岛、岱山县秀山岛、嵊泗县马鞍列岛等海域,将渔民转产转业淘汰下来的旧渔船作为礁体进行投放建设。2010年以后,舟山市又先后在嵊泗马鞍列岛、普陀白沙和中街山列岛等海域,投放了多种类型的钢筋混凝土礁体。

  该市人工鱼礁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16年底,农业部下达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并在舟山安排了马鞍列岛和中街山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承担实施。

  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该市对项目进行了充分的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最终确定了适合该海域地质、洋流、生物特征等因素的人工鱼礁礁体类型。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选型配置人工鱼礁时,要详细了解不同养护对象的生态习性,进一步优化鱼礁组合方式、配置规模及整体布局。比如,在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的人工鱼礁为HUT型,此类鱼礁相互咬合衔接和堆积效率比较高,堆积形成的空隙紧密细致,有利于石斑鱼、条石鲷等恋礁性鱼类的索饵、栖息和生长。

  人工鱼礁投放后,人们惊喜地发现,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一些恋礁性鱼类明显增加。当地渔民反映,投礁之前难觅踪影的石斑鱼,现在也经常能被捕获。此外,礁区附近的褐菖鮋、条石鲷、黑鲷等鱼类数量也明显增加。

  除了海洋生态效益的提高,海洋水产专家还分析称,由于恋礁性鱼类的投放和收益比超过12,人工鱼礁的建设能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