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海岛开发 > 产业前沿

从“一招鲜”到“满堂红” ——霞浦海岛乡产业转型之路

作者: 记者 赵巧红 茹捷 通讯员 黄光亮 陈清 来源:宁德网 时间:2018-05-28 打印本页


西洋岛观景台 李民雄

  5月19日,在霞浦县海岛乡,随着朝阳的升起,“沉睡”的海岛渐渐“苏醒”:在村民开办的民宿门前,当地导游正在清点游客人数,准备出发去探寻海岛的别样风情;在海上连片的渔排上,养殖户们则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以捕捞为业的渔民们,也没有闲着,检修渔船、修补渔网、制定下一阶段捕捞计划……休渔期的海岛乡群众的生活显得格外充实。

  海岛乡位于霞浦县东南海域,是霞浦县唯一的纯渔业乡,曾经全乡90% 以上劳力从事渔业捕捞和相关产业。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逐渐匮乏,越来越多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开始谋求转产转业,一场产业嬗变正在海岛渔乡上演。

  远洋捕捞乘风破浪

  5月19日上午,霞浦县海岛乡宫东村“船老大”林春雄和几位合伙人又聚在家里开碰头会。在这个月,陪伴了林春雄二十年的铁壳渔船到了报废期,已无法继续使用。购置新船成了他和合伙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购置新型远洋渔船虽然经济压力不小,却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林春雄说。

  第一次跟随父亲踏上渔船,林春雄才18岁。“那时村里的渔船基本上都是小型木质机帆船。由于吨位小,经不起风浪,那时只能在离海岛一两海里的近海作业。”林春雄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宫东村的捕捞业有了大发展,渔船的吨位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他在1990年将小型木质机帆船更换为80马力的木壳船,这使得他的作业区半径扩大了20多海里。2000年,林春雄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朋友合股购置了185马力的铁壳拖网船。

  “不买不行。村里的渔民们都换了新船,越跑越远,我们如果还在原地踏步,就落后太多了。”林春雄说。

  铁壳拖网船不仅抗风浪能力提高了,还配备了现代化的DPS系统和半自动化的捕捞设备,效率大大提升。林春雄和合伙人的作业范围从霞浦海域逐渐向外拓展,最远延伸至海南岛海域。

  林春雄的渔民生涯,也是海岛乡三十多年捕捞业发展的缩影。“渔船不断更新换代,作业范围日益扩大,是捕捞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加快走出去,发展远洋捕捞业更是解决近海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困局的主要出路。”海岛乡渔业协会会长陈孝道介绍。

  据了解,为了推进现代渔业发展,近年来,海岛乡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海岛乡渔业协会作用,组织渔民外出学习取经,转变观念、更新设备,引导船主联合公司化运营,拓展远洋捕捞。

  随着渔船的不断更新换代,周边狭小的海域已“容”不下渔民们的“大胃口”。“目前,海岛乡共有大小渔船近200艘,其中150马力以上的近70艘。南至广东,北至浙江台州都能见到海岛乡远洋捕捞船队的身影。”陈孝道说。

  海上养殖风生水起

  走进位于浮鹰岛里澳村的深水潜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区域,网箱如阡陌纵横,现代化养殖设施高效运转,成群的黄瓜鱼跳跃嬉戏,场面蔚为壮观。

  “过去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多靠近海捕鱼。但随着这些年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和捕捞成本增加,近海捕捞的收入越来越低,必须要有所转变。”里澳村党支部书记郑平华说。

  产业转型,海岛还得“靠海吃海”。2009年,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郑平华,带领几名志同道合的村民成立深水潜网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转产,养殖真鲷鱼。然而,等到成品鱼上市,市场价格却从原来的每斤20元跌到了每斤七八元。那年,他们亏损了近百万元。

  “尽管失败,我仍然坚信发展养殖业是海岛渔业的出路。”第二年,郑平华转换思路,购置了1万多尾的黄瓜鱼苗搞起了深水大网箱养殖。那年,他们净赚了30余万元。

  “深水大网箱养殖海区通常在水深15至40米,远离沿岸污染区,养殖环境好,且深水网箱内环境稳定,水交换量多,不仅养殖的鱼类品质高,鱼类活动范围广,加上成熟的养殖技术和规范的育养,造就了黄瓜鱼产品优异的质量。”郑平华一语打破成功的秘诀。

  在毗邻郑平华的养殖区,记者遇到了养殖户高成光。正在渔排上作业的他谈起今年的养殖现状很是开心。“今年的5万尾黄瓜鱼已经被预定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购买新一批鱼苗。”高成光笑着说。

  据统计,目前海岛乡拥有外海大网箱养殖93口,今年计划投放黄瓜鱼鱼苗73吨。下一阶段,该乡还计划引进水产企业,在浮鹰岛武澳规划107.5亩海域仿生态养殖黄瓜鱼,带动渔民增收致富。

  滨海旅游如沐春风

  “一批福州的游客今天要到周边的小岛上体验矶钓,你安排下服务工作。”5月19日,记者见到蒋仁仁时,他正在忙碌地对接着游客行程。

  蒋仁仁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从事旅游行业已近五年。“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但慕名而来的游客数量还是不少。”蒋仁仁说。

  海岛乡现有岛礁43个,这里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阳光、碧海、岛礁、海味,几乎包揽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岛风情。

  2013年,尝试新事物的蒋仁仁转行当起了旅游“中间人”。“外地游客来到本岛,我负责与商家对接,安排他们上山车辆、下海船只、餐饮食宿,实现海岛旅游‘一条龙’服务外,还提供捕鱼、海岛垂钓、海岛度假等休闲渔业娱乐项目。”蒋仁仁介绍。

  随着这些年海岛旅游日益火爆,蒋仁仁还在海港旁边建起了一幢集住宿、餐饮、旅游招待于一体的六层高的酒店。目前,酒店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明年春天可投入使用。

  在海岛乡,抓住契机挖掘旅游“富矿”的不仅是蒋仁仁。依托滨海地理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特色海产品等优质资源,充分挖掘旅游潜力,海岛乡“渔旅融合美丽新海岛”建设已初具规模,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的新路子。“每年5月到10月是出海游玩的旺季,尤其是五一、暑假、中秋和国庆等节假日,来这里玩的人特别多,高峰期每月接待五六千名游客。”宫东村村民陈凤钗说。

  从出海为生,到看海为生。旅游业的发展让海岛民宿、渔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许多渔民在旅游开发中尝到了甜头,陈凤钗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陈凤钗和丈夫商量着将自家三层房屋修葺一新,开门迎客,陈凤钗从闲赋在家的渔家女摇身一变成为“客栈女老板”。“海岛的旅游高峰期即将到来,接下来有得忙了。”她的眼神里透露着喜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