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生态保护

浙江舟山人工引种红树林的探索实践

作者: 通讯员 林上军 何伊伲 王哲莹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5-24 打印本页

  繁花似锦、绿荫如海的季节,在浙江舟山普陀区鲁家峙岛西南侧海湾2万平方米的滩涂上,一株株30厘米~60厘米高的小红树林整齐排列,争相吐出绿叶。它们,刷新了我国红树林人工引种最北纪录。

  位于东海之滨的舟山,不少滩涂遭受外来物种侵袭,生态环境破坏,对岸堤安全造成较大隐患。

  2012年底,舟山群岛新区“5313”领军人宋文东教授,从广东海洋大学来到舟山,成为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化工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及功能产品开发与转化。当初,他看着光秃秃的海岸线,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这里充满生机。

  红树林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作为世界上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20世纪50年代经人工引种,红树林才逐渐在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一些海岸落地生根。那时,人工引种的北界位于北纬28.25°的浙江乐清。由于红树林寒冷时容易冻死,要想在北纬29.32°的舟山成功引种,着实是一个难题。

  宋文东最早提出引种红树林想法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不可能成功,否定之声不绝于耳。但宋文东团队坚定信心,4年来奔赴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向有关专家请教,与他们深入交流,研究种植技术……始终没有停下探究的脚步。

  2016年初,宋文东团队自费研发出抗逆性生长调节剂,并结合滩涂“三合一”改造、流变式驯化系统、高低温北移驯化等技术,反复试验,保证了红树林生长时化学成分、微生物、生态的平衡。

  同年3月,宋文东团队引入红树林品种之一——秋茄幼苗,并将其小心翼翼地种到鲁家峙岛滩涂上。

  2017年3月,宋文东团队召开鲁家峙红树林种植工程论证会。此时,红树林已顺利生长了1年,这让曾质疑的专家学者大吃一惊。但他们仍有疑虑,认为舟山2016年的冬天是个暖冬,才让红树林扛过去。

  今年2月,舟山的室外温度低至零下4.2摄氏度。和往常一样,宋文东来到鲁家峙采集数据。令他惊喜的是,红树林苗仍在茁壮生长。他拍了照片发到团队的微信群,如释重负地写下:“小树们活下来了。”

  如今,度过两个冬季的2万多株红树林苗长势喜人。这意味着舟山成功实现了红树林北移引种,将国内红树林人工引种的北界继续向北推进。

  “虽然这些红树林苗才30厘米~60厘米高,但周边的生物已经繁殖起来。”宋文东告诉笔者,现在就能看到白鹭在雾气中展翅飞翔,不少跳跳鱼、寄居蟹自在生活。

  待到6月中旬,宋文东的团队将在沈家门墩头码头再次种植红树林。“10年后,当人们再到舟山,大有希望可以看到茂密繁盛的红树林群落,那里有鸟、有鱼,还有各式各样的生物。相信到那时,红树林可以成为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树种,改善沿岸滩涂生态环境、打造海岛美丽生态景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