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政务 > 权威解读

综合施策开展海洋防灾减灾

作者: 记者方正飞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5-11 打印本页

  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容忽视。在第10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海洋报》记者就我国面临怎样的海洋灾害形势,将如何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采访了海洋防灾减灾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王华。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国海洋灾害的形势。

  王华: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蚀等灾害为主,赤潮、绿潮、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2017年,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98亿元,死亡(含失踪)17人。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77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27亿元,死亡(含失踪)11人;海冰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1亿元;马尾藻暴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48亿元;海岸侵蚀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

  2018年预计有7个~9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东南沿海;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发生次数较2017年将有所上升;赤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是东部沿海、渤海西部海域,今年的海洋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是服务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南方已经进入汛期,各地汛前检查和汛前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记者: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相关部门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华:近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构建集观测、监测、调查、保障于一体的离岸综合业务体系、积极推进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南海中南部常态化标准断面调查启动,海洋卫星遥感、海上目标探测等业务进一步拓展,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投入试运行,海洋预报智能化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近岸基础预报业务取得良好进展,海洋减灾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未来将向沿海地区推广……所有这些都是为打通海洋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而努力。

  记者:海洋灾害预报下一步如何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王华:主要从5个方面综合施策。

  一是推进海洋预报减灾领域改革攻坚,建立权责明晰的海洋防灾减灾体制。国家层面主要负责海洋防灾减灾顶层设计,履行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职责,负责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组织开展海洋基础预报;地方承担防灾减灾主体责任,主要负责所辖海域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

  二是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灾害风险防控体系。统筹考虑海洋灾害风险,全面推动沿海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及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提升海洋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加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优化海洋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善生态系统减灾服务功能,提升海岸带地区综合减灾能力。更加注重发挥生态空间在海洋灾害防御和生态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三是完善社会与市场参与的海洋灾害治理格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海洋防灾减灾服务市场,加强标准和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加大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海洋防灾减灾事业。着力加强海洋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四是全面提升海洋综合减灾能力。大力推动防灾减灾能力专项建设,构建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海洋预报业务中的应用,提高预警报服务时效性、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小岛屿国家的海洋防灾减灾合作,不断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国际治理能力。

  五是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宣教机制。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减灾科普教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