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生态保护

广东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的有益实践

作者: 记者兰圣伟 吴颖 通讯员粤海渔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8-02-27 打印本页

  春节前夕的深圳湾,蓝天碧海,成片成片的红树林郁郁葱葱,种类繁多的候鸟在海面上翩翩起舞……

  广东濒临南海,海岸线延绵4114公里,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在这片辽阔的水域,栖息着众多的海洋生物,它们世代繁衍生息,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W020180228344540817097.png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的划建始于1983年。当年,广东省政府和省人大于4月先后批准设立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成为该省历史上第一批设立的海洋类保护区。2001年,《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正式通过,开启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新篇章。自此,广东省各类保护区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建立。

  2002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统筹全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东共有3种类型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分别是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含海洋公园)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海洋公园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7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66个,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总数达103个,总面积约50万公顷。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保护区网络,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为了强化保护区建设,2011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启动了保护区数字化管护与监测平台试点项目。截至目前,保护区数字化建设全面铺开,5个国家级保护区、3个省级保护区与省海洋与渔业厅的视频会议专线互联,在5个国家级保护区和大亚湾保护区、江门保护区海域和离岸海岛高清视频实时监控,探索互联网+保护区新模式,推动海洋保护区数字化建设。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5个国家级保护区内先后成立了海监、渔政执法支队,南澎、珠江口、大亚湾保护区接入省渔政渔船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对进入保护区海域的船舶位置实行监控。同时,广东省陆续在5个国家级保护区设立了联合执勤点,开展与省渔政总队直属支队、地方支队联合执法,迈出了执法机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科研是保护区管护工作的有力抓手,保护区在开展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人工繁育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积极进行水生野生动物前沿研究,围绕海龟人工繁殖、中华白海豚保育、珊瑚礁人工种植修复、大珠母贝苗种培育和红树林种植,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交流合作。

  广东省还成立了鲸豚救护小组,长期坚守在沿海多地,组织了百余次鲸豚救护。保护区通过举办“流动的博物馆”科普活动,在各地博物馆轮流展示珍贵的中华白海豚标本,普及海洋知识,向观众宣传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重要性。通过科研院校专家技术支持和招募潜水志愿者,连续10年对广东省珊瑚礁资源进行普查。保护区还联合港澳地区,在三地轮流举办海洋生物绘画比赛,引导更多人认识海洋的美丽富饶。

  “保护区科普文化效益显现的同时,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个月前刚刚结束的中国·惠州海龟文化旅游节暨海洋文化月便依托坐落于惠东的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节为媒,促进旅游与海洋文化大融合。同时,阳江海陵岛、汕头青澳湾等6个国家级海洋公园,也成为生态效益显著的旅游品牌,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亲水空间,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