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经济动态

舟山连续36年增殖放流迎来利好变化

作者: 徐博龙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7-12-12 打印本页

  “近年来,东海渔场的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捕捞量逐年增加,已近绝迹的大黄鱼有了零星渔获量,三疣梭子蟹产量增幅最明显。”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11月底,浙闽渔船今年在舟山国际水产市场的投售量近3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0%以上。这些利好变化得益于休渔期延长和渔业增殖放流,舟山沿岸岛礁海域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W020171213399061783937.png 

 

  舟山是全国海洋渔业捕捞、销售、出口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舟山渔场四大经济鱼类中的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濒临灭绝。

  为恢复渔场资源,舟山从1982年开始,每年进行海洋渔业增殖放流,从未间断,且品种不断增多,数量逐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农业部、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分别设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舟山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模。目前,舟山每年投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专项资金1000万元左右。今年全市共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黄姑鱼、海蜇、日本对虾、梭子蟹等水生生物苗种8亿多单位。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专门成立了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监督小组和技术小组,保证增殖放流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每年年初都要召开专家论证会,研讨确定增殖放流资金安排和苗种的种类、规格、放流海域、放流时间等,确保增殖放流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在每年增殖放流前一个星期,技术人员均深入现场,对放流苗种进行病毒、药物残留等检疫检测,严把苗种计数关,对每个放流品种实施现场抽样计数和规格测定,并与渔民一起随船到放流海域实施现场监督。同时,舟山还设立了增殖放流保护区,组织渔民和群众加强监管,通过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升渔业增殖放流效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