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科普 > 海岛博物馆

马岙博物馆

作者: 来源:百度百科 时间:2017-10-13 打印本页

位于定海区马岙街道的马岙博物馆是浙江省第一家乡镇级博物馆,有工艺精湛的民俗文物,还有罕见的天落奇石石陨石等丰富多彩的展品生动形象地勾勒了马岙5000多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描述了马岙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描述了马岙古文化与河姆渡、良渚文化以及东瀛文化的渊源关系,介绍了舟山海盐生产的历史和工艺流程。

马岙博物馆博物馆概况

W020171016567564022375.png 

马岙博物馆

位于定海区马岙街道的马岙博物馆是浙江省第一家乡镇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馆内设有三个展厅:“海岛第一村”、“海盐文化”、“海岛民风习俗”。展出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特大石犁、磨制精细的礼器--凿形器;展现了海岛居民的生活、生产、时令、礼仪、民间文化等习俗,海洋文化气息浓厚,极具教育性、知识性和观赏性。

马岙博物馆博物馆介绍

马岙博物馆位于马岙白马街,是全省惟一一家展示海岛渔村6000年文明历史的博物馆。马岙博物馆分为馆内展区和户外遗址遗迹展区。马岙博物馆馆内展区主要介绍马岙土墩遗址群。整个博物馆占地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馆室占地面积630平方米。马岙博物馆户外遗址遗迹展区主要介绍马岙土墩遗址群。遗址总面积14万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5处,东周时代15处。从二次试掘其文化内涵来看:它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它还为东瀛文化的探源提供了实物佐证。马岙考古证明舟山海岛已有千年左右的文明史。为此马岙被誉为海上文物之乡

马岙博物馆马岙遗址

W020171016567564033961.png 

马岙博物馆风光

起初,马岙无人知晓,也没在意,只是发觉用土墩烧制的砖瓦特别光洁、细腻,时不时能扒出几件陶制石制的小玩意儿。19799月,省考古专家来到这些土墩前考察,发现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岙人这才晓得,自己守着的是14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经考古专家鉴定:99个土墩,其中29个土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有12处,商周时代8处。先后出土了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直至明、清等各代文物500余件,有石器、陶器、纺轮、骨器、古窑址、青铜器等和贝壳蛤蜊等海洋生物遗骨。其中,渔猎用的石镞、石刀等占了很大比重。199411月,中科院考古所吴汝祚和浙江省考古工作者一起,对洋坦墩进行试掘,权威性地揭示了马岙土墩遗址的地层关系,并在出土的夹砂红陶上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痕迹,其稻谷纵脉清晰可辨。这一发现,使专家欣喜若狂。他们一致认为,在6000年前马岙先民就在这儿创造了以渔猎和稻作相结合为主体的史前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一脉相承。

W020171016567564045322.png 

马岙博物馆

在发挥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同时,作为一个科普教育基地马岙博物馆还突出它的科普功能。以现存的土墩、出土的文物、天外来客陨石、烽火墩、海盐生产展、海岛民风习俗展为载体,向游客和青少年宣传人类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场景、陨石的成份和形成过程、烽火墩作用、海盐生产过程等科普知识,并以博物馆为基地,开展古代烽火墩展、海盐生产展、科普下乡展等活动。

内部景观

马岙博物馆内设有海岛第一村海盐文化海岛民风习俗厅,展出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特大石犁等各种石器及陶器、有磨制精细的礼器,详细介绍了马岙古文化与河姆渡、良渚文化以及东瀛文化的渊源关系,馆内珍藏着考古出土的众多文物,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六千年前海岛先民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除了马岙博物馆内展区外,户外还有古驿亭、古驿站、古驿道、古烽火台、龙潭沆、昭君山烽火台、林家祠堂、仿古街、土墩等景点。

马岙土墩遗址群有舟山群岛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原始村落遗址。马岙文化遗址群分布于卧佛山南面呈“V”形的岙中。相传这里有99个大小不一的土墩,现核实有20个土墩。根据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远古时期这里是海湾,涨潮时海湾的浅海处就被海水淹没了,先民们只能选择地势较高的土墩生活居住。这些土墩大多是先民们人工堆积而成,也有少量是有泥沙冲击而成。那时的先民生产力水平依赖于自然条件,从事农作、捕鱼、打猎。从出土的贝壳和动物骨骼分析,先民们的主要事物以海洋生物和山上的野兽为主。当时也有最简单的陶瓷制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展览与藏品

坦墩遗址出土文物

 

W020171016567564057005.jpg 

马岙博物馆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原舟山市定海区马岙镇(现定海区马岙街道)这个滨海的山丘平原地带各墩地上,发现了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群。经初步发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2处,文化层厚60-80厘米,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8处,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洋坦墩遗址位于定海马岙洋坦里,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此出土的夹砂红陶碎片上多数留有稻谷痕迹,专家据此认为舟山群岛在5000年前就开始大量栽种水稻。

新石器时代的特大石犁、磨制精细的礼器--凿形器;有工艺精湛的民俗文物;还有罕见的天落奇石--石陨石等……丰富多彩的展品生动形象地勾勒了马岙5000多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描述了马岙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描述了马岙古文化与河姆渡、良渚文化以东瀛文化的渊源关系;介绍了舟山海盐生产的历史和工艺流程;展现了海岛居民的生活、生产、时令、礼仪、民间文化等习俗,海洋文化气息浓厚,极具教育性、知识性和观赏性。

凉帽墩遗址出土文物

W020171016567564066978.png 

马岙博物馆出土文物

凉帽蓬墩遗址1983年发现,现存面积约1700平方米,文化层约1.6米,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和土坯等。采集有夹砂红陶、泥质红灰陶、夹炭红陶残片,饰有绳纹和划纹,可辨器形有釜、鼎、罐、钵、支座。石器有斧、锛、镞、凿、镰、纺轮、刀、破土器,通体磨制。陶器中以夹砂陶为主,还有泥质红灰陶,以素面为主。器形为釜、鼎、罐、钵、象鼻形支脚等;石器通体磨光,有斧、有段石锛、镞、凿、镰、纺轮、刀、破土器等。其文化内涵有别于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该遗址无论对研究舟山历史,还是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东传日本,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凉帽蓬墩遗址作为被誉为海上文物之乡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马岙,是舟山群岛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原始村落遗址,其中有新石器时代5处,东周时代15处。 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红烧土块和土坯等。陶器多为碎片,可辨器形有釜、鼎、罐、钵、象鼻形支脚等,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灰陶次之,偶见夹炭红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少数饰以绳纹和划纹。石器有石斧、有段石锛、石镞、石凿、石镰、石纺轮、带把石刀、石耜冠、石破土器等,均为通体磨光。利用页岩和板岩制造农耕工具——犁、镰等。遗址中出土的犁共有三种:斜柄形、鱼鳍形、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件三角形大型石犁,长68.5厘米、尾宽47厘米,厚1.8厘米,用页岩磨制,两腰有刃,上下左右钻四孔,由竹管、沙子钻成,令人观为叹止。遗址中出土的一件件石簇、一块块兽骨、鹿角等证明了当时的马岙先民在农耕生活的同时,还从事渔猎生产。运用弓箭上山打猎獐、水鹿;下海捕捞鱼虾,拾取海贝等,维持生计。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兽骨、鹿角、蛭子、魁蚶等贝壳,说明渔猎经济在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捕鱼则成为主要食物来源,这是他们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海岛特殊的地理环境作出的反映,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同时反映了马岙先民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的举措,表现了先民不怕牺牲、勇于开拓、勤劳进取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舟山稻作渔捞文化。

W020171016567564094644.png 

马岙博物馆风光

99个土墩,其中29个土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有12处,商周时代8处。先后出土了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直至明、清等各代文物500余件,有石器、陶器、纺轮、骨器、古窑址、青铜器等和贝壳蛤蜊等海洋生物遗骨。其中,渔猎用的石镞、石刀等占了很大比重。

W020171016567564105694.png 

马岙博物馆文物

服钸

20世纪40年代,渔村男子穿帆布龙裤和大襟布衫加背单,夏天赤足,冬天穿鞋,上岩礁钓鱼拾螺穿草鞋,雨天穿蓑衣、戴笠帽、拖木屐。妇女穿大襟布衫,腰系兰布,头戴毛巾。

陨石

天外来客石陨石较为罕见,通体发黑,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重125千克。据推断可能在明嘉靖年间落下。

有稻谷壳的陶片

印有稻谷壳的陶片,和出土的石犁、石耨刀等农具有力证明五千年前马岙先民已经开始培植水稻。

特大石犁

石犁始于崧泽文化晚期,成熟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时代,大约在西周晚期才逐渐被铜犁取代。这件特大石犁出土于凉帽蓬墩遗址,长达1712.5px,尾宽1175px,厚约45px,灰黑色页岩制成,呈等腰三角形形状,中间为后各钻两孔,用于缚绳。

石锛

石锛起源于河姆渡文化,发展至良渚文化为鼎盛时期,是当时典型的生产工具。这些石锛制作精致,单面平刃。主要有斜肩型和台阶型。其是整理田地、锄草的农具。

科普教育基地

以马岙博物馆为载体,用历史文化教育青少年。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岙博物馆,组织青少年了解马岙历史、马岙发展史,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W020171016567564117857.png 

马岙博物馆

定海区马岙街道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六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之拥有发展以古文化为主题的独有的旅游资源。全省唯一的乡镇级博物馆-马岙博物馆珍藏着考石出土的众多文物,展示着六千年前海岛行民的生活和历史。整个博物馆占地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馆室占地面积630平方米。设有科普展厅6个(分别为海岛第一村海盐生产海岛民风习俗三个陈列厅和中国结艺章合世根雕科普教育宣传流动展厅)、科普展板40块、科普画栏1座。至2005年底,已累计接待了6万多中外游客及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多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如200510月科普下乡活动展,通过科普展板,奇特的科技产品,神秘科学实验的揭密,提高公众对科普的了解;20054月学生春游,通过讲解人文、科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等。在发挥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同时,作为一个科普教育基地还要突出它的科普功能。以现存的土墩、出土的文物、天外来客陨石、烽火墩、海盐生产展、海岛民风习俗展为载体,向游客和学生宣传人类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场景、陨石的成份和形成过程、烽火墩作用、海盐生产过程等科普知识,并以博物馆为基地,开展古代烽火墩展、海盐生产展、科普下乡展等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眼球,不仅增长科普知识,开拓眼界,而且提高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

游览指南

气候条件

马岙属北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温和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6—16.6摄氏度,最热为8月,平均气温在25.8—28.0摄氏度;最冷1月,平均气温5.2—5.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927-1620毫米,常年主导风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风。年平均日照2101-2302小时,年平均风速3.3—7.2米、秒,无霜期251—303天,适宜各种生物群落繁衍生长。由于地处大海之中,空气自然净化能力强,清晰爽然,长天碧空,白云飘飘,海岛风光秀美,气候宜人。

特产

马岙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地方特色鲜明的舟山白鹅、皋泄晚稻杨梅、皋泄香柚、金塘李、金塘佛香柚、新马荞头、马目泥螺、舟山柃木、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中国对虾、獭兔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得到了发展。

交通

定海区马岙街道位于舟山本岛的西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呈盆状地形。中部为十平方公里的海积平原。北部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距定海城区10公里,定马公路、环岛公路贯穿全境,通往嵊泗、岱山的高速快艇客运站即在三江。普陀山机场、鸭蛋山汽车轮渡码头、连岛大桥均在一小时交通区内,交通便捷。

汽车:从杭州汽车东站出发至定海长途车站再乘坐出租车或者Y15052路公交车至景区。

最佳旅游时间

舟山四面环海,受海水温差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多雨,温和湿润,最佳旅游时间为6-10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