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经济 > 经济动态

精心描绘近海“高颜值”

青岛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助力蓝色经济新跨越纪实
作者: 记者王晶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7-09-12 打印本页

  青岛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海岛120个,海湾49个,海岸线长782公里,滩涂330多平方公里。5年来,青岛积极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助力海洋要素在新常态下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2512亿元,占青岛GDP比重25.1%。青岛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被确定为“十三五”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城市和中央海域海岛保护资金重点支持城市,青岛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8.5%,比2013年增长2个百分点,近岸水质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加强胶州湾保护建设美丽生态海湾

  5年来,青岛健全胶州湾保护体制机制,成立胶州湾保护委员会,划设胶州湾保护控制线,制定实施《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胶州湾实施最严格的终极性、永久性保护。

  青岛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湾长制工作机制,研究制订了湾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湾长组织体系。2016年,成功获批总面积200平方公里的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成为我国最大的半封闭海湾型国家级海洋公园。同时,青岛组织实施了白沙河下游、红岛、小港湾等海岸线综合整治项目以及胶州湾岸线整治修复,重点开展胶州湾红岛、黄岛段海岸修复、生态绿道建设、“南红北柳”湿地植被恢复等海湾生态整治项目,将胶州湾列入国家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实现胶州湾海域监视监测有效覆盖。

  历时两年,青岛全面完成胶州湾养殖设施清理整治任务,共清理网箱4万多个,拆除养殖筏架7200余亩,拆解渔船196艘。大力实施退池还海工程,收回拆除虾池4000余亩。

  5年来,胶州湾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水域面积不减反增,实际水域面积增加近25平方公里;水质状况持续向好,优良水质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46.4%提高到72.1%;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景观品质不断提升。

 

  强化生态管海提升用海服务水平

  为确保科学规范用海,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调整青岛部分后报经国务院批复,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加快修编,县级海域使用规划编制全面展开。编制了《青岛市海域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正在编制《青岛市海域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为科学、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重要指引。

  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先后与青岛市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青岛市蓝色跨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与发展协议。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青岛海域使用权首次公开招拍挂出让并在全国首次实现网上公开出让,两宗海域使用权网上挂牌交易实现增值率600%。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海洋融资服务,5年来帮助企业办理贷款220余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重大项目用海服务,青岛以加强重大用海项目审批服务为切入点,优化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将审批时限由20天压缩到7天,保障了董家口港区、地铁过海隧道、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青连铁路胶州湾跨海桥工程、邮轮母港等重点项目建设用海需求。

  近年来,青岛市加强海岛保护利用,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编制了《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级海岛保护规划,构筑了“一带两区六组团”的海岛空间总体布局。加快海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大公岛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灵山岛、竹岔岛一期整治修复项目全部完工,灵山岛、小青岛、小管岛获评“齐鲁美丽海岛”。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健全“点面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青岛与有关部门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沟通合作机制,优化监测布局、加大监测力度和密度、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及时通报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每年发布《青岛市海洋环境公报》,先后组织开展了8大类15个专题、300多个站位的海洋环境现场监测。

  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自2014年以来,青岛申建了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大小管岛岛群生态系统省级海洋保护区、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全市海洋保护区有6个、总面积达804平方公里,占青岛海域面积6.5%。唐岛湾公园、市南中心海岸被评为山东“十大最美海岸”。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青岛编制了赤潮、浒苔、风暴潮等11个海洋应急预案,完善了海洋动态监视监测监控、水文水质监测、赤潮监测预警系统。协调国家、省、市开展浒苔处置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监视监测体系和“三道防线”应急体制,建成日处理能力3000吨级和5000吨级海上浒苔综合处置平台,构建“2+X”海上浒苔打捞处置模式。5年里,共清理浒苔143.2万吨,其中海上打捞浒苔50.1万吨,极大减少了浒苔的到岸率。引导企业投资1亿元建成规模化绿藻多糖提取、纯化车间,日处理新鲜浒苔能力达3000吨,浒苔科学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大提升。

 

  推进蓝色产业集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青岛拥有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承担着50%的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近年来,青岛充分发挥海洋科技集聚优势,坚持蓝色、高端、新兴导向,加快海洋特色产业园建设,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获批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

  打造一批蓝色产业聚集区。“一谷两区”等重点区域迅速崛起,西海岸新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红岛经济区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蓝色硅谷”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青岛相继出台了海洋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重点扶持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董家口临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支撑海洋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国家海洋基因库、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

  目前,青岛已拥有海洋药物、海洋生化制品等龙头企业30多家;国内首个3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运营;远洋渔业发展突飞猛进,有远洋渔业公司31家,作业渔船124艘(2013年前,青岛仅有1家远洋渔业企业、10艘远洋渔船),2016年,远洋渔业产值13.8亿元,是“十二五”初期的11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