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历史民俗

驾风驭流“更路簿”

作者: 李渊林 施巧莲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7-09-11 打印本页

  自古以来,海南渔民就懂得经略海洋,他们勇于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耕海与海外贸易。南海“更路簿”,是风帆时代海南渔民世代耕耘南海的经验总结,更是他们的智慧结晶。

  与季风海流为伍,择时出发。风帆时代,自然风和海流是航海的动力。据柯家裕《更路簿》记载:“乘冬季十一二月东北风南下,带足一年的粮食,经西沙直到南沙。”远航南海的渔船,根据每年的季风安排航程,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东北风起时,自琼海潭门等地出发,到西沙的永兴岛或东岛补充淡水,再远航南沙群岛作业。待到翌年四五月南风吹来,顺风返航。

  选择冬季出海,还有一个原因。每逢这个时间段,南海北部450米浅处的海流速度为全年最大,渔船顺流直下,可在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如果选择时间不当或遭遇风向突变,渔民只能等待或调整航期。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出海作业。

  利用季风海流,布局航程。因为要顺应季风和海流,因此布置航路尤为重要。根据《更路簿》的记载,第一站渔船先在西沙的海岛上补给,再航向东南到浪花礁,继而南行到南沙群岛的双子群礁。第二站从双子群礁南航到中业群礁。第三站继续南向航行到道明群礁。到达道明群礁,渔民再根据需求按海域分3条航线,即东线、南线和西线分头出发。有资料显示,南沙海域此处为弱的反时针环流,流速约为0.2节——0.7节,风浪不急,适合海上作业。

  顺应季风海流,驾驭航行。风帆时代的渔船,没有安装仪器设备,主要靠更路簿指引更路和罗盘针位。如王诗桃《更路簿·立北海更路簿》中记载:“自光星仔去海口线,用壬丙子午,四更,西北”。这条更路是从南沙的光星仔向西北的柏礁开船,本该应用罗盘上的乾巽针。因为柏礁在光星仔的正西北方,该更路最后选用了壬丙、子午针,成了南北向,偏角达38°。偏差角如此之大,原因在于船长熟悉南沙海域的海流流速,以多年的航行经验为参照,修正了更路。

  参照季风规律,生产经营。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前后,南沙都有一场较大的西南黑风暴。为躲避风险,渔船会提前结束作业集合于太平岛。休整期间,把船队一分为二,一队返回西沙群岛继续捕捞,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返航海南岛。另一队远航南洋,前往海外进行商贸活动,用以货易货的方式,在海外将渔产品卖掉。待次年农历三四月南风起时再返航。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产循环,年复一年地在南海及其周边海域轮回。

  从海南岛目前已经征集到的30多本《更路簿》中发现,有多达480多条更路记载了通往海外各港口的更路。这些通往海外的更路都以南海诸岛中的某一港湾作为始发港或集散地,在南海诸岛中能成为通往海外的港湾,主要有西沙群岛中的北礁(干豆)、中建岛(半路峙),南沙群岛中的日积礁(乙辛)、南威岛(鸟仔峙)、南屏礁(墨瓜线)等。

  此外,在更路簿中,多处可见依据季风海流决策的记载。如“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使到十贰时(更),使(驶)半转回乾巽巳亥,约有十五页(更)”“自三峙下干豆,南风甲庚,北风乙辛,三庚(更)收。”“白豆清南边湾东北风可泊舟,内边坡圮有澳湾,东北西南风亦可泊舟。”这些都说明,海南渔民根据海流确定航向、设定路线,并且依据季风海流的经验,调整行船方向以及选择停泊位置。“十二月流水:廿七、八子时流东,辰时退;廿八丑时流东,巳时退;廿九寅时流东,午时退;三十卯时流东,未时退。”这是更路簿中记载的有关琼州海峡东北口即急水湾海域的潮汐时刻表,详细、准确地记录了全年每日潮汐的起落时间,潮流方向以及是否平流,为避免船只在潮汐变动时出航、返航出现危险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