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历史民俗

通往海外的海南港口

作者: 刘义杰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7-06-19 打印本页

W020170929538377105970.png 

 

  海南岛环岛皆港,上承海上丝绸之路各航线,下为通往海外各国之中继,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开辟通往南海诸岛的条条更路,海南岛的航海家还开通了众多通往海外的更路。这些沟通海内外航线的港口,大多分布于海南岛东部沿海。

  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的七洲岛、七洲洋、铜鼓山、五指山和大洲岛都是通往海外航路的重要标识,在海道针经中有大量的记载和描绘。梳理一下海南《更路簿》中记载的更路,就会发现,通往国外的海南岛的港口真不少。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征集散落在民间的《更路簿》,至今已有30多种各式各样的《更路簿》被发现,有关专家学者据此开展了更为深入地研究,《更路簿》中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不断被揭示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在苏德柳《更路簿》和苏承芬《更路簿》中有10条通往海外的更路,在吴淑茂《更路簿》、王诗桃《更路簿》和王国昌《顺风得利》中各有2条,在麦兴铣《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和卢家炳《更路簿》中各有1条。这些更路都是以海南岛的某一港口为始发港,前往海外的更路。

  首先,《更路簿》记载的那些通往南海诸岛的各港口,如铺前港、清澜港、潭门港和大洲岛等也都是通往海外的港口之一。不过,它们通往海外的更路比较特别。这些位于海南岛东北方向上的港口,一般都是先航向南海诸岛中西沙群岛的某座岛屿,然后再转航前往南沙群岛,之后以南沙群岛某一港湾为始发港,前往东南亚各国的港口,在那里进行贸易,再返航海南岛。因此,所有通往南海诸岛的海南岛的港口,同时也是通往海外的港口。

  其中,大洲岛的位置处于海南岛的中部,在更路中最为特别,是重要的中转港口。在吴淑茂《更路簿》中,记载有多条海外更路,但绝大部分更路是从南沙群岛始发的,仅有1条是从大洲岛始发:“大州去外罗,癸丁、丑未对,二十一更。”而在苏德柳《更路簿》和苏承芬《更路簿》中,还有“大洲与尖笔罗,艮坤丑未对,十八更”“大洲与新竹,子午癸丁对,贰十八更”“大洲与大佛,子午对,三十六更”等众多以大洲岛为始发港的更路。上述提到的“大州”和“大洲”均是今天的大洲岛,熟悉《更路簿》的读者已经很清楚了。“外罗”,是指今越南南部沿海广东群岛中的惹岛。根据吴淑茂《更路簿》记载,“外罗”与大洲岛之间形成了偏西南东北相对的更路。其他的“尖笔罗”(今越南的占婆岛)、“新竹”(今越南的阇盘)和“大佛”(今越南的华列拉角)都位于今越南中部和南部沿海,它们与“外罗”一样,都是海南岛通往海外更路中重要的停靠港。

  以上的更路都仅以对针的方式记录了大洲岛与海外诸港口间在航海罗盘上的对应关系,航线还不是非常清楚。但在卢家炳的《更路簿》中,则记有“自大州驶外罗,子午为一线丁,十八更收”的更路,明确指出从大洲岛驶向“外罗”用正南方向的针位,只需向西修正一点就可以了。也说明这条精确的更路,明显是后来的航海家修订的结果。

  一些位置更靠南的海南岛港口,如陵水港、榆林港(三亚港)等,一般都有与海外通商的更路。在苏德柳《更路簿》和苏承芬《更路簿》中,就有“陵水与尖笔罗,丑未对,十六更”“陵水与外罗,子午、癸丁对,十七更收”两条更路。三亚港一般称作榆林港,“宇(榆)林与外罗,子午对,十四更”“榆林与尖笔罗,子午、癸丁对,十四更”,这两条更路也同样记录在苏德柳和苏承芬的《更路簿》。显然,在海南岛的陵水港、榆林港和今越南南部的尖笔罗、外罗之间,都有可供往返的更路存在,说明它们之间可以通过海路沟通。

  由此可见,海南岛东部沿海的主要港口都有通往海外的更路,这些更路被《更路簿》记载了下来,说明这些更路已经存在了许久。这些港口具有通往海外的更路,我们在其他的海道针经中也都能看到,尤其在《郑和航海图》中,通过海南岛沿海通往海外的航线描述得非常清楚,可与《更路簿》的记载相互印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