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 海岛文化 > 海岛人物

2016年度海洋人物候选人叶氏五代人百年守望灯塔的故事

作者: 记者 刘 川 通讯员 邹 超 许雯洁 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间:2017-05-24 打印本页

W020171012377548155885.jpg

叶中央(中)、叶静虎(右)、叶超群重回白节灯塔

W020171012377548167790.jpg

叶中央在对灯塔进行保养

W020171012377548166067.jpg

叶超群在七里屿灯塔维护保养灯器

 

  “天黑了,起雾了,在茫茫的大海上,我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怎么能自由地飞翔……你是大海中的指路明灯,引领船儿平安归航……”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一首自创的《明灯指路》人人会唱。歌曲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灯塔守护精神,表达了对海事航标工作者的崇敬之情。而叶氏家族就是灯塔守护精神的代表。

 

  叶氏家族五代人:叶来荣、叶阿岳、叶中央、叶静虎、叶超群,在中国东海的小岛上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百年孤独”;面对失亲之痛,他们依旧世代坚守,用信念与责任讲述着守塔人的百年故事。

 

  世代传承,守护一盏灯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百年灯塔。1883年,英国人建成的白节灯塔就是其中一座。白节灯塔建成后,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白节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儿子叶阿岳受到父亲感染,成年后也成了灯塔工。

 

  叶阿岳带着家人生活驻守在鱼腥脑灯塔。194410月的一个凌晨,台风骤至。停泊在灯塔下定期运送生活物资的小船,就要被风浪击沉。34岁的叶阿岳想都没想,一头扎进狂风暴雨中,想把小船拉到背风处。突然,一个海浪扑来,叶阿岳被卷入大海中。

 

  5岁的叶中央眼睁睁看着父亲消失,听着母亲撕心裂肺的哀嚎,仿佛一瞬间长大了。此后,叶中央与爷爷叶来荣在白节岛上守塔,相依为命。

 

  守塔的生活艰苦而寂寞,叶中央最开心的是每当航船穿越海峡,在灯塔下鸣笛三声致意,爷爷就让他帮忙一起升起旗帜,拉三下回礼。这小小的仪式让叶中央心中充满了神圣感:对于航船,灯塔就是方向,就是希望。

 

  20岁那年,爷爷说:“看守灯塔吧!”叶中央也成了一名灯塔工。

 

  年轻的叶中央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在灯塔上,命运却再次无情地给了他沉重一击。1971年春节前夕,叶中央驻守在三星岛灯塔,其他几名灯塔工回家过年,他让妻女到岛上同他一起过年。当他满心欢喜地等待一年没见的家人到来时,一个噩耗传来:在来岛途中,妻子乘坐的船翻了,29岁的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遇难。

 

  这个噩耗让叶中央肝肠寸断,一连3个月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那段时期他曾想过:离开海岛去找其他工作,但最后还是“舍不得,留下了”。直到2000年,叶中央退休了,告别了40年的“守塔生涯”。

 

  1984年,原上海航道局镇海航标区(现改名为宁波航标处)招收20名灯塔工,当时仅有7人报名。叶中央便劝说高中毕业在家开拖拉机的儿子叶静虎报名。起初叶静虎想不通:开拖拉机的收入是守塔的几倍,为啥要去灯塔受苦?最后,在叶中央的一再劝说下,他还是去了,“也许我的骨子里流淌着灯塔人的血,对灯塔是有感情的”。叶静虎在海岛守了10年灯塔,后因身体原因回到岸上工作。

 

  儿子上岸了,孙子又上岛了。2013年,叶中央的孙子叶超群成了叶氏第五代守塔人,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

 

  一份“守塔事业”在这个家族间传承百年,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坚持下去?叶静虎和叶超群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守灯塔是家庭的传承,我们对灯塔的感情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不辱使命,照亮一片海

 

  灯塔工的职责就是确保灯塔明亮,为海上船舶指路。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充满了艰辛与危险。

 

  灯塔工晚上要值班。无论寒暑,必须保证灯塔里用来照明的灯不熄灭。早期,白节灯塔上用来照明的是煤油灯。煤油灯上有一个标记线,一旦油少于标记线,就要添加煤油,一般三四天要添一次。煤油灯外面有玻璃罩子,里面的小灯可360度旋转。旋转靠手动上发条,每小时要上一次。

 

  1986年的一天深夜,12级台风席卷白节山灯塔。塔灯发条上弦的时间到了,叶中央冲出值班室,迎着嘶吼的暴雨和狂风,抓着值班室和灯塔间连着的“安全绳”,艰难地爬行,唯恐一个疏忽就被狂风吹落海里。100米长的路,他爬了足足半个小时。上完灯弦后,叶中央的腿上、手上布满了被尖利的礁石割出的伤痕。

 

  若干年后的一次雷雨夜,灯塔的发电机被闪电击中,灯光瞬间熄灭。雷声轰鸣,闪电像一条幽绿的巨龙劈开乌云,打在地上。叶中央一步跨到草坪上,顶着狂暴的雷电和暴雨冲到变电房,发动备用发电机。5分钟后,灯塔恢复了光亮。

 

  白天的工作也不轻松,除了日常维护灯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9876月,灯塔要进行大修,叶中央带着大伙儿用肩背硬是把25吨多的重建材物资从海边沿着崎岖的山道搬上了71米高的山顶。白天,他顶着烈日爬上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干活,晚上还要准备次日的工作,有时一干就到深夜。

 

  叶静虎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补给船运来一批灯塔急需的柴油,每桶25公斤,共有70多桶。当时只有他和另一名工人在,于是两个人沿着400米长的山路,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柴油桶运上去。

 

  岛上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吃的用的水全靠蓄下的雨水,雨水储久了,喝了容易生病。遇上台风,补给船无法靠近,断粮断菜是常事。有时一个月没有补给,只能吃酱油汤泡饭。叶中央记得曾经有一次,他们5个人7天只靠一个约5公斤重的冬瓜果腹。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叶家五代人守塔上百年,而且从未让灯塔熄灭过一天,也从未因自身原因守塔失职,他们不辱使命地完成了守塔任务。

 

  孤独守望,升华一种情

 

  守塔最难熬的就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叶中央守塔的年代,要在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能休息20多天。到了叶静虎守塔时,每年也只有两个月的休息时间。

 

  除了工作时间长,守塔人大多是在无人岛上工作,几乎与世隔绝。除了几位同事外,他们只能与草木为伴。为了排解孤独与寂寞,年轻时的叶中央常常把一本书看上几遍,甚至十几遍,有时还会没有缘由地在岛上边跑边狂叫。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见有轮船驶过白节海峡,叶中央总会远远地遥望。黑夜里,坐在灯塔下,看着一艘艘平静行驶的、灯火如星的航船,孤独的守塔人才觉得不那么寂寞。

 

  在岛上守了40年灯塔,叶中央每次下岛见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特别不适应,甚至还会对马路上飞驰的汽车感到惧怕。

 

  叶静虎刚上岛守塔那会儿,总是情绪低落,工作提不起干劲儿,调整后才慢慢适应。那时候,20多岁的叶静虎渴望能与外界沟通。“休息时我就看报纸,但补给船送来的报纸经常是几个月前的。一台收音机就是岛上唯一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外面世界的设备,被大家视为珍宝。但那台收音机主要用于接收天气预报,偶尔才可以听听新闻。”叶静虎说。

 

  那个年代,叶中央、叶静虎与家人的沟通方式只有书信,每次补给船送来亲人的来信,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刻。到了今天,灯塔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叶超群隔周就能回家休息一周。岛上有电脑、电视机,手机也有信号,即便如此,“在岛上待到第四天第五天时,就不想上网,也不想看电视了,盼着最后两三天快点过去”。

 

  常年上岛守塔,叶中央、叶静虎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作为一名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几个孩子出生都没赶上。”叶中央曾为此很自责。叶静虎记得,小时候上岛看父亲总是要从一个大岛转到另一个大岛上,然后再转到小岛,折腾好几天才能见到父亲,一年也只有一两次见面的机会。

 

  19937月,叶中央的妻子曹秀恩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住进了上海中山医院。术后刀口还未完全愈合,叶中央为了工作还是赶回了白节岛。

 

  2000年后,退休后的叶中央仍心系灯塔,几乎每年都要上岛看看灯塔的变化。近两三年,叶中央身体不适,出不了远门,他便通过儿子、孙子了解灯塔的情况。上个月,叶静虎和叶超群回到岱山看望叶中央。三代守塔人刚见面,叶老开口第一句话就问叶超群:“现在守塔感觉怎么样,灯塔有什么变化吗?”听说现在引进了很多新设备,他很高兴。

 

  叶家的守塔故事在浙江广为流传,曾经被写入宁波市中小学教材中。1998年,以叶家前三代守塔人为原型的电影《灯塔世家》在全国公映。如今,走进叶中央的家中,可以看到很多荣誉证书和奖章:1987年全国最佳灯塔工证书、198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全国劳模证书、1996年全国优秀工人奖状……

 

  面对荣誉,叶中央说:“我没有为国家创造什么财富,我只是个平凡的灯塔工,和所有的灯塔工一模一样。”

  叶家五代灯塔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另一座灯塔,照亮了世人的心灵航道。

 

W020171012377548155885.jpg

叶中央(中)、叶静虎(右)、叶超群重回白节灯塔

W020171012377548167790.jpg

叶中央在对灯塔进行保养

W020171012377548166067.jpg

叶超群在七里屿灯塔维护保养灯器

 

  “天黑了,起雾了,在茫茫的大海上,我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怎么能自由地飞翔……你是大海中的指路明灯,引领船儿平安归航……”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一首自创的《明灯指路》人人会唱。歌曲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灯塔守护精神,表达了对海事航标工作者的崇敬之情。而叶氏家族就是灯塔守护精神的代表。

 

  叶氏家族五代人:叶来荣、叶阿岳、叶中央、叶静虎、叶超群,在中国东海的小岛上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百年孤独”;面对失亲之痛,他们依旧世代坚守,用信念与责任讲述着守塔人的百年故事。

 

  世代传承,守护一盏灯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百年灯塔。1883年,英国人建成的白节灯塔就是其中一座。白节灯塔建成后,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白节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儿子叶阿岳受到父亲感染,成年后也成了灯塔工。

 

  叶阿岳带着家人生活驻守在鱼腥脑灯塔。194410月的一个凌晨,台风骤至。停泊在灯塔下定期运送生活物资的小船,就要被风浪击沉。34岁的叶阿岳想都没想,一头扎进狂风暴雨中,想把小船拉到背风处。突然,一个海浪扑来,叶阿岳被卷入大海中。

 

  5岁的叶中央眼睁睁看着父亲消失,听着母亲撕心裂肺的哀嚎,仿佛一瞬间长大了。此后,叶中央与爷爷叶来荣在白节岛上守塔,相依为命。

 

  守塔的生活艰苦而寂寞,叶中央最开心的是每当航船穿越海峡,在灯塔下鸣笛三声致意,爷爷就让他帮忙一起升起旗帜,拉三下回礼。这小小的仪式让叶中央心中充满了神圣感:对于航船,灯塔就是方向,就是希望。

 

  20岁那年,爷爷说:“看守灯塔吧!”叶中央也成了一名灯塔工。

 

  年轻的叶中央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在灯塔上,命运却再次无情地给了他沉重一击。1971年春节前夕,叶中央驻守在三星岛灯塔,其他几名灯塔工回家过年,他让妻女到岛上同他一起过年。当他满心欢喜地等待一年没见的家人到来时,一个噩耗传来:在来岛途中,妻子乘坐的船翻了,29岁的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遇难。

 

  这个噩耗让叶中央肝肠寸断,一连3个月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那段时期他曾想过:离开海岛去找其他工作,但最后还是“舍不得,留下了”。直到2000年,叶中央退休了,告别了40年的“守塔生涯”。

 

  1984年,原上海航道局镇海航标区(现改名为宁波航标处)招收20名灯塔工,当时仅有7人报名。叶中央便劝说高中毕业在家开拖拉机的儿子叶静虎报名。起初叶静虎想不通:开拖拉机的收入是守塔的几倍,为啥要去灯塔受苦?最后,在叶中央的一再劝说下,他还是去了,“也许我的骨子里流淌着灯塔人的血,对灯塔是有感情的”。叶静虎在海岛守了10年灯塔,后因身体原因回到岸上工作。

 

  儿子上岸了,孙子又上岛了。2013年,叶中央的孙子叶超群成了叶氏第五代守塔人,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

 

  一份“守塔事业”在这个家族间传承百年,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坚持下去?叶静虎和叶超群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守灯塔是家庭的传承,我们对灯塔的感情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不辱使命,照亮一片海

 

  灯塔工的职责就是确保灯塔明亮,为海上船舶指路。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充满了艰辛与危险。

 

  灯塔工晚上要值班。无论寒暑,必须保证灯塔里用来照明的灯不熄灭。早期,白节灯塔上用来照明的是煤油灯。煤油灯上有一个标记线,一旦油少于标记线,就要添加煤油,一般三四天要添一次。煤油灯外面有玻璃罩子,里面的小灯可360度旋转。旋转靠手动上发条,每小时要上一次。

 

  1986年的一天深夜,12级台风席卷白节山灯塔。塔灯发条上弦的时间到了,叶中央冲出值班室,迎着嘶吼的暴雨和狂风,抓着值班室和灯塔间连着的“安全绳”,艰难地爬行,唯恐一个疏忽就被狂风吹落海里。100米长的路,他爬了足足半个小时。上完灯弦后,叶中央的腿上、手上布满了被尖利的礁石割出的伤痕。

 

  若干年后的一次雷雨夜,灯塔的发电机被闪电击中,灯光瞬间熄灭。雷声轰鸣,闪电像一条幽绿的巨龙劈开乌云,打在地上。叶中央一步跨到草坪上,顶着狂暴的雷电和暴雨冲到变电房,发动备用发电机。5分钟后,灯塔恢复了光亮。

 

  白天的工作也不轻松,除了日常维护灯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9876月,灯塔要进行大修,叶中央带着大伙儿用肩背硬是把25吨多的重建材物资从海边沿着崎岖的山道搬上了71米高的山顶。白天,他顶着烈日爬上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干活,晚上还要准备次日的工作,有时一干就到深夜。

 

  叶静虎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补给船运来一批灯塔急需的柴油,每桶25公斤,共有70多桶。当时只有他和另一名工人在,于是两个人沿着400米长的山路,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柴油桶运上去。

 

  岛上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吃的用的水全靠蓄下的雨水,雨水储久了,喝了容易生病。遇上台风,补给船无法靠近,断粮断菜是常事。有时一个月没有补给,只能吃酱油汤泡饭。叶中央记得曾经有一次,他们5个人7天只靠一个约5公斤重的冬瓜果腹。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叶家五代人守塔上百年,而且从未让灯塔熄灭过一天,也从未因自身原因守塔失职,他们不辱使命地完成了守塔任务。

 

  孤独守望,升华一种情

 

  守塔最难熬的就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叶中央守塔的年代,要在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能休息20多天。到了叶静虎守塔时,每年也只有两个月的休息时间。

 

  除了工作时间长,守塔人大多是在无人岛上工作,几乎与世隔绝。除了几位同事外,他们只能与草木为伴。为了排解孤独与寂寞,年轻时的叶中央常常把一本书看上几遍,甚至十几遍,有时还会没有缘由地在岛上边跑边狂叫。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见有轮船驶过白节海峡,叶中央总会远远地遥望。黑夜里,坐在灯塔下,看着一艘艘平静行驶的、灯火如星的航船,孤独的守塔人才觉得不那么寂寞。

 

  在岛上守了40年灯塔,叶中央每次下岛见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特别不适应,甚至还会对马路上飞驰的汽车感到惧怕。

 

  叶静虎刚上岛守塔那会儿,总是情绪低落,工作提不起干劲儿,调整后才慢慢适应。那时候,20多岁的叶静虎渴望能与外界沟通。“休息时我就看报纸,但补给船送来的报纸经常是几个月前的。一台收音机就是岛上唯一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外面世界的设备,被大家视为珍宝。但那台收音机主要用于接收天气预报,偶尔才可以听听新闻。”叶静虎说。

 

  那个年代,叶中央、叶静虎与家人的沟通方式只有书信,每次补给船送来亲人的来信,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刻。到了今天,灯塔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叶超群隔周就能回家休息一周。岛上有电脑、电视机,手机也有信号,即便如此,“在岛上待到第四天第五天时,就不想上网,也不想看电视了,盼着最后两三天快点过去”。

 

  常年上岛守塔,叶中央、叶静虎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作为一名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几个孩子出生都没赶上。”叶中央曾为此很自责。叶静虎记得,小时候上岛看父亲总是要从一个大岛转到另一个大岛上,然后再转到小岛,折腾好几天才能见到父亲,一年也只有一两次见面的机会。

 

  19937月,叶中央的妻子曹秀恩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住进了上海中山医院。术后刀口还未完全愈合,叶中央为了工作还是赶回了白节岛。

 

  2000年后,退休后的叶中央仍心系灯塔,几乎每年都要上岛看看灯塔的变化。近两三年,叶中央身体不适,出不了远门,他便通过儿子、孙子了解灯塔的情况。上个月,叶静虎和叶超群回到岱山看望叶中央。三代守塔人刚见面,叶老开口第一句话就问叶超群:“现在守塔感觉怎么样,灯塔有什么变化吗?”听说现在引进了很多新设备,他很高兴。

 

  叶家的守塔故事在浙江广为流传,曾经被写入宁波市中小学教材中。1998年,以叶家前三代守塔人为原型的电影《灯塔世家》在全国公映。如今,走进叶中央的家中,可以看到很多荣誉证书和奖章:1987年全国最佳灯塔工证书、198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全国劳模证书、1996年全国优秀工人奖状……

 

  面对荣誉,叶中央说:“我没有为国家创造什么财富,我只是个平凡的灯塔工,和所有的灯塔工一模一样。”

  叶家五代灯塔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另一座灯塔,照亮了世人的心灵航道。

 

>>相关新闻